2003年,福建省开始部署第二轮修志工作,2005年正式启动。二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统一简称中志办)精心指导下,福建省地方志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折不扣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等各项要求,坚守修志者使命,发扬方志人精神,砥砺奋进、修志问道,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主要成效
二十年来,福建省聚焦修志主业,定制度、建机制,抓质量、促进度,育人才、拓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省党史方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取得了较为可观的修志成果。截至2024年底,中志办认可的福建省二轮修志任务中,福建77部省志分志编纂完成率100%,除《福建省志·闽台关系志》《福建省志·共产党志》需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外,其他志书全部出版发行;93部市、县(区)志全部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全省各级党史方志部门还组织编纂体现福建特色的专志、乡镇(村)志,指导行业、部门编纂了数量众多的行业志、部门志,累计形成约2.5亿字的编纂成果。志书质量也再上新台阶,屡获省部级褒奖,《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于2013年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妈祖文化志》《福建省志·体育志(1998—2008)》于2019年分别获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永宁镇志》《元坑镇志》《大京村志》等入选中国名镇名村志丛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福建大事记》于2024年7月获得第三十六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一等奖。
建立了依法修志的制度机制。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我省逐步完善保障依法修志的制度。《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于2014年2月1日开始施行,对修志主体、编纂模式、规划制订、专家库建设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2014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若干意见》(闽政〔2014〕37号),对落实依法修志、加快第二轮修志进度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业务指导工作,提高志书编修质量,我们先后组织制定或修订了《第二轮〈福建省志〉分志编纂、评议与审定验收工作规定》《关于设区市志稿审查验收和县(市、区)志稿审核管理办法》《第二轮福建省地方志书编写通则》《〈福建省志〉志书版式》《福建省第二轮市、县(市、区)志书出版规范》等业务工作规范,对志书编纂、审查、出版等环节作出规定。
培养了业务熟练的修志队伍。人才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基础,开展修志的过程也是锻炼修志队伍、培养修志人才的过程。2003年启动二轮修志之初,从事修志工作的主要还是参加过首轮修志的人员,他们经验丰富、业务熟练,但年龄渐长,有些已临近退休。二轮修志期间,承担修志业务的中坚力量多数是在首轮修志期间进入方志队伍,在老一辈的带领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二轮修志全面铺开之后,他们既是二轮修志业务的主导者,也是新一批进入方志队伍的年轻人的指导者。比如,原福建省方志委二轮修志的各业务处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都是首轮修志期间进入本单位的大学毕业生。2010年,原福建省方志委主要领导又从队伍长远建设考虑,连续数年引进高学历人才,他们大多数都全程指导过一部以上省志分志编纂工作,或参加二轮市县志编纂业务指导,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成为第三轮修志的中坚和骨干。二轮修志过程中,我们注意夯实业务队伍,通过以老带新,逐渐培养了梯次较为合理的修志队伍。
拓展了服务社会的领域范畴。我们立足区位特点,积极服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组织两岸学者合编《妈祖文化志》,在台湾台中市大甲镇澜宫举办首发式后,引起热烈反响。积极挖掘福建历史上的大事要事,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牵头组织编纂出版了《辛亥革命福建英杰图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积极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组织编纂出版《船政志》《厦门市情手册》《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集》《泉州海丝史话》等书籍。积极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编纂《寿山石志》《福建茶志》《闽学志》等体现福建特色的专题志书。积极响应家风家训建设的号召,组织编纂《福建家训》《福建乡规民约》等书籍,出版后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其中《福建家训》入选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书香八闽”全民读书月活动百种优秀读本,被评为“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福建茶志》被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评为“2023—2024年度‘闽版好书’提名奖”。
二、主要举措
二十年来,尤其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以后,我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紧紧围绕《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五项职责,切实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职能。为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既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抓全局谋划、顶层设计上,也从质量和进度两个方面加强对具体业务的指导督促。
(一)加强整体工作谋划,紧紧抓住“依法修志”这个关键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是开展地方志工作的根本遵循。福建省紧紧围绕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重视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一是积极推进本省立法工作。2013年,福建省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2014年2月1日开始施行,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后,福建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责任清单》。二是积极争取将地方志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中进行部署和实施。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第二轮修志工作支持力度大、措施实。2003年4月,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对修志工作进行部署。福建省政府还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福建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把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出部署,将地方志工作有关内容列入省政府主要工作任务分解和全省“十三五”规划。如:2015年省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中,将做好修志编鉴工作列为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第二轮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三是统筹谋划引领全省修志事业发展。2007 年,原福建省方志委制定了福建省第一个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即《福建省地方志工作2006—2010年发展规划》。之后,我们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福建省地方志2011—2015年工作思路》,确定了每年的工作要点。2015年12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这是福建省第一个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福建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目标引领。
(二)分类施策狠抓进度,着力落实“两全目标”具体要求
福建省二轮修志工作一度存在前松后紧、历史欠账较多的情况。《全国地方志事业规划纲要(2016—2020)》提出“两全目标”任务后,我们以“抓重点、攻难点,促进度、保质量”的工作思路为统领,加大工作督促和业务培训力度,全力推进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一是统筹部署安排。2015—2018年,原省方志委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还多次召开全省设区市主任工作会议、省直机关分管领导参加的省志分志工作推进会等,部署推进省、市、县志编纂工作。2018年底两家单位合并后,省委党史方志办通过召开全省设区市党史方志室主任会议等方式,对完成“两全目标”再强调、再部署。二是有效分工协同。省志分志方面,着力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发挥承编单位组织编纂作用。积极与承编单位具体负责编纂的同志对接,通过正式行文、请领导出面沟通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协调解决编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一些长期推而不动、动而缓慢的单位加快了工作进度。其次是发挥职能处室指导督促作用。省志指导处作为具体负责省志分志编纂工作的职能处室,尽心尽责进行业务指导,紧扣节点进行工作督促。市县志方面,2018年后,把全省未完成二轮修志工作的市、县(区)分为南、北两片,并将市县志指导处人员合理分工,与基层市县进行有效对接,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联系,实现对编纂工作相对后进的市、县(区)委党史方志室的科学指导。三是强化督促指导。省委党史方志办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室务会议(办公会议),作出部署、指示,分管领导主动担当,靠前指挥,下基层调研指导推动,带队赴进展相对滞后的省直部门,有关市、县(区),深入了解掌握具体问题和困难,指导推动编纂进度。通过与省直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沟通,协调更多的资源和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基层解决好修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同时,业务人员也强化联系对接。对进度滞后的省直单位、有关市县(区),经常性地通过微信、电话了解工作情况,及时跟踪存在问题及进度;经常性地上门走访,面对面解难题、手把手教方法,采取以会代训、点面结合、个别问题集体纠正等方式方法,指导编纂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四是全力冲刺目标。针对尚未完成任务的省直单位和市县(区),我们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问题清单和措施清单,逐一倒排进度、责任到人。在建好台账的基础上,采取每周联络沟通一次、每月对进度统计一次、每季度将进度通报一次(抄送各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等举措,着力促进度、抓落实。同时,完善工作联系人机制,采取聚焦难点责任到人、紧盯节点督促到位、会诊问题解决到底等措施,切实加大力度落实既定的工作目标。
(三)强化意识严把关口,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工作理念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多年来,我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程序、聚焦重点等措施,认真把好质量关。一是制订制度,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我们按照原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要求,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审查验收工作的全过程,严格落实有关志书质量的文件规定。同时,我们还先后组织修订了《第二轮〈福建省志〉分志编纂、评议与审定验收工作规定》《关于设区市志稿审查验收和县(市、区)志稿审核管理办法》《第二轮福建省地方志书编写通则》《〈福建省志〉志书版式》《福建省第二轮市、县(市、区)志书出版规范》等业务工作规范。二是完善程序,在工作环节上下功夫。我们注重编纂过程中的程序管理,对省、市、县(区)志编写之前的准备工作,如编委会设立,主编、副主编、总纂职责,志稿编纂方案和篇目的内容与要求,编写资料长编,业务培训等均作出规定,尤其是严格落实三审制,对评议过程中的初审、复审、终审环节作出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福州市还建立承编单位核稿制,强化审查验收制度,推行责任编辑、主编和总纂三级审稿制度,采取评稿会、总评会等方式进行志稿评审,保证志书质量。三是紧盯关口,在审查重点上下功夫。政治、保密、史实、体例、文字、出版等方面,都是志书的重要关口,是我们业务指导和审查验收的重点。尤其是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涉台、港、澳及华侨等内容和涉军事、国家安全等内容较多,政治关、保密关尤为重要和敏感。我们提出并认真落实五个必须,即:坚持政治意识和保密意识必须贯穿始终,把好政治和保密关;坚持体例编排必须守住根本,把好体例关;坚持入志资料必须扣准扣实,把好史实关;坚持编纂规范必须把严把细,把好文字关;坚持出版校改必须跟踪到位,把好出版关。
三、主要经验
经过二十年的辛苦努力,福建省圆满完成了第二轮修志任务,这得益于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中志办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修志工作的支持参与,得益于全省党史方志部门和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回顾这一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始终坚持依法修志这个根本
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特别是《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制定颁布以后,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一纳入、八到位”不再只是落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过问、主动去解决的工作事项。我省地方志工作经常性地写入省、市(县)地方志工作报告,写入政府五年工作规划。市、县(区)也纷纷出台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如漳州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若干意见》《漳州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三明市下发《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地方志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些举措,使地方志工作也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逐渐成为共识,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这对于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做好沟通协调、争取重视支持、收集资料、读志用志等工作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修志工作体制
修志工作政治性强,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才能确保政治方向正确;修志工作又涉及众多地区、部门和行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写出存真求实、堪存堪鉴的佳志。多年来,福建省坚持这一修志工作体制,有力保障了修志任务的完成。福建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行文进行正式部署。《福建省志》编纂委员会曾一度由省长担任主任、各厅(局)长和设区市市长担任编委会成员,各分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一般都由承编该省志分志的厅(局)主要领导担任。市县(区)也都高规格部署修志工作,如福州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福州市开展第二届修志工作的通知》启动全市二轮修志工作,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顾问,市长、副市长分任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泉州市科学施策,制定编纂管理绩效考核细则,经市政府同意,将二轮修志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龙岩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修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市志编修进行动员部署,并与承编单位签订续志编纂责任书,确定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一位副市长具体分管市志编修工作。龙岩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
(三)始终坚持专兼职结合、“专家指导与众手成志有机结合”等修志工作机制
二轮修志过程中,面对工作对象众多、资料浩如烟海、业务指导亟需规范等情况,我们学习兄弟省市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探索建立了“借智”“借力”等工作机制。“借智”方面,我们积极践行“专家指导与众手成志有机结合”,建立了省级层面的方志专家库,在初审、复审、终审各环节都聘请行业专家和方志专家参与审稿。福州市市县两级均积极邀请专家参与篇目设计、业务培训、志稿总纂等。漳州市加强对县(区)志编纂人员的培训,实行每周例会制度,根据实际邀请有关参编单位人员参加,既加强了沟通交流,又相互监督促进,及时解决问题,保障志书质量。“借力”方面,我们在建好建强专职队伍的同时,充分发挥兼职人员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市、县参与修志的兼职人员占整个地方志编修队伍的60%以上,在大多数省直单位和部分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基本上都由兼职人员承担。有些地方如宁德市,还面向社会聘请人才,组建“编”内外相结合的编纂团队。
(四)始终把质量放在修志工作的第一位
我省在抓进度的同时,始终强调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提高志书质量。2009年底,我省提出将“提炼文字、压缩篇幅”作为突破口和抓手,由此倒逼回去,引发链式反应,全面提高志书质量,并以部分省志分志和市县(市、区)志为试点,召开“提炼文字、压缩篇幅”工作现场会,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取得较好效果。我省坚持志稿三审制,聘请行业专家和地方志专家参与志稿评审工作,研究提出“五个必须”等提高志稿质量的具体办法,加强对志稿中涉台、涉外等敏感性问题的研究,在审查验收和出版环节坚持把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志稿审读、校对稿审阅等工作。这些举措对提高志稿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始终坚持把编写资料长编作为破解资料难题的关键一招
资料工作是修志的基础工作,编写资料长编是保证志书编纂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修志人员来说,这也是一项基本功。我们在指导省直机关、市县(市、区)承编单位收集资料时,注重加强对资料长编编写工作的业务指导。凡是资料长编做得好的单位,修志工作进展一般都较为顺利,志稿质量也都过得硬,如《福建省志·出入境检验检疫志(厦门局辖区篇)》2010年7月确定篇目后,编写了100多万字的资料长编,在此基础上形成40多万字的初稿,2012年提交初审,2014年即完成出版。有些地区或部门还积极创新资料长编的编写模式,如泉州紧扣时代脉搏,建立日记、月志、志稿、志书“四位一体”系统保存地情资料的工作机制,变被动占有资料为主动占有资料,为志书编修提供资料,得到原中指组领导的充分肯定。
(六)始终坚持在谋篇布局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
我省在第二轮志书设计篇目和记述内容时,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地方特色和区域品牌亮点,既做好与首轮志书的衔接,又大胆创新,通过篇目前置、破格升级、增设专篇(章、节)等方式突出地方和时代特色。如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第二轮志书的时间跨度刚好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福建省主政的重要时期,如何记述好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是我省第二轮志书的重要关注点。我们在《福建省志·教育志》设置“福州大学城”专记,记述习近平同志主导大学城建设的来龙去脉;在《福建省志·渔业志》设置“连家船民上岸”篇,记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福建省工作期间对连家船民的关心关怀;其他如治理餐桌污染、倡导“数字福建”建设等,均设篇、章或专记进行记述。市、县(区)志也注意结合各地特色亮点谋篇布局。如厦门市注重体现当地极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市志中专设“鼓浪屿”篇,详细记载鼓浪屿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设置“改革开放”篇,对厦门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做法进行记述和总结。泉州市在市志中增设“开放与探索”,记录20年间泉州的发展历程,以及泉州人民勇于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和魄力。南平市在《南平市志》和《武夷山市志》中设立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篇,突出记述武夷山“双世遗”。宁德市在市志中专设“茶业”篇、“渔业”篇,突出体现宁德茶叶、渔业优势。莆田、龙岩市等地也注重围绕地方特色设计总体结构,把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地情资料融入市志之中,合理确定志书框架,安排篇章,增强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功能。
(本文责编:田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