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话剧《芗潮剧社》在漳州高新区龙江岁月汽车影院上演,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演出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话剧《芗潮剧社》以戏中戏的方式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众多芗潮剧社社员以舞台为战场,以话剧为武器,点燃闽南地区人民爱国热情,进行抗日救亡的一系列壮举和历程。话剧在呈现剧社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浦头港、八宝印泥、木偶、蔡福美大鼓、海蛎面线等漳州地理与风物。
芗潮剧社的前身,是1933年由一批爱好文艺、戏剧的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青年创办的虹桥剧社。1934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原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校友柯联魁、彭冲(原名许铁如)、胡大机等地下党员受中共漳州工委委托加入虹桥剧社,将之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后更名为芗潮剧社,并于1934年9月15日获准成立。芗潮剧社建社的初衷和口号是“救,救,救,救国而奋斗”,在正式成立并在漳州黄金戏院举行连续3天的大公演后,一批年轻的地下党员及进步的教员、学生、工人纷纷要求加入剧社,社员人数一下子就由30多人发展到80多人。剧社秉持“在戏剧领域内担负起救亡任务”的宗旨,积极创作演出进步话剧以唤醒群众,提高文艺战斗力,成为当时闽南著名的革命文艺团体。
芗潮剧社曾连续组织了7次大型公演,并多次到街头、乡村演出,演出足迹遍及厦门和漳州的平和、漳浦、南靖、海澄等地。剧社演出的剧目除了世界名剧外,还有《伤兵医院》《雪中行商》《小英雄》等宣传抗日救国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动员人民群众,芗潮剧社采用方言演出和街头演出的形式,带头创作抗日歌曲,制作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并在话剧中丰富演出特色,传承了戏剧、皮影戏、弹词等传统艺术,以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唤起民众振作精神,在当时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抗日救国运动高潮。
1938年6月,芗潮剧社被迫解散,芗潮剧社社员彭冲、陈虹、骆平、郑铁鹰等20多人先后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一些剧社成员辗转到龙岩、长汀工作,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在4年多的时间里,芗潮剧社多次深入地方慰问部队和民众,大大鼓舞了闽南军民的抗日斗志,也丰富和发展了闽南话剧运动。其斗争到底的精神影响了一大批闽南儿女,为党和军队输送了不少文艺人才。
2023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重新激活“芗潮剧社”这一红色文化品牌,并把芗潮剧社的历史以话剧的形式再现,让师生对其有深入的了解,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新组建的芗潮剧社先后排演了《芗潮剧社》《我签下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高捷成家书》《落花生许地山》《青春对话》《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并受邀到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芗城区许地山文学艺术馆等演出。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学院将发扬传承好芗潮剧社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漳州和学院红色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活化为可视、可听、可亲、可感、可践行的精神力量,潜心打造更多有共鸣、能共情、会出圈的文艺精品,推动芗潮剧社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