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集锦 > 乡村振兴
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融合
2025-06-25 15:56:53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6月25日 第 07 版 ) 作者:王林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红色基因的物质载体,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红色文化遗产就地转化的多元路径,通过修缮革命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化技术、文创开发及红色旅游等创新形式,实现从传统保护向活化利用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丰富了其利用途径,同时还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塑造与社区参与,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红色文化遗产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经济活力,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在本质与目标上呈现出多维度的深度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合,更表现为发展逻辑上的内在统一。

从历史维度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农村地区作为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承载了革命力量的积蓄与发展。据统计,全国共有不可移动红色文物3.6万多处,其中大部分遍布于乡村、山区。这些红色资源与乡村自然风貌、传统建筑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基因+乡土肌理”复合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

从价值属性看,红色文化遗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维度。在政治层面,其资政育人功能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神指引。在经济层面,通过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等形式实现价值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在文化层面,作为革命精神传承载体,能够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这种多元价值体系使其成为连接乡村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在目标导向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一致。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与红色文化遗产产业化所带动的多重效益相互促进。一方面,通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既保护了革命遗址,又带动了当地就业增收。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精神动力。

从发展机制看,成功的实践案例都注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既保障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性,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一些地区创新采用“纪念馆+公司”管理模式,推动红色资产资源集约化利用。有的地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当地群众从中受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彰显,这些制度创新必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红色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并非人为嫁接,而是基于历史、空间与发展目标的多重吻合。从历史维度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使革命活动与乡村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遍布乡村的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这些红色资源与乡村的自然风貌、传统建筑融为一体,使革命文物富集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

在目标方面,乡村振兴聚焦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方位振兴,而红色文化遗产产业化能直接驱动产业升级、文化昌盛与生态改善。例如,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还促进了基础设施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而红色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催生的红色文化IP运营、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恰好为乡村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和文旅从业者,满足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需求。

在实践层面,革命文物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需要乡村作为载体,而乡村振兴则依托红色资源激活内生动力。例如,山东沂南红嫂家乡常山庄村通过“红绿融合”模式,将“沂蒙红嫂”红色IP与绿色生态旅游结合,带动当地就业和农产品销售。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参与红色旅游服务、文创开发等实现增收,推动乡村治理从“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转变。

由此来看,红色文化遗产就地转化的多元路径表明,全国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无论是红色旅游还是文创开发,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红色文化遗产就地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红色文化遗产就地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在基础保障方面,首要任务是完善红色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共享利用。同时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如江西乐安对红军标语的系统整理和数字化保护,既保存了珍贵史料,又为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活化利用方面,要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此外,还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如“沂蒙精神”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

在产业化运作上,需要创新模式。在产业链构建上,可借鉴“红色IP+”模式,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在治理机制上,可采用“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管委会负责文物保护监管,运营公司负责市场化运作,吸纳村民入股,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保障了村民收益。同时,还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红色文创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根据资源特点分类施策。对遗址类资源,可推行“村景合一”管理模式,由村“两委”兼任景区管委会成员。通过这种模式,可实现村级组织与景区管理机构的有机融合。对非物质类资源,建议成立专门保护中心,统筹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同时,还要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培育本土讲解员、手工艺人等专业人才,形成“保护——开发——共享”的良性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