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和延安楼400年风云
2025-04-29 17:34:52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4月29日 作者:王颖超

在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新桥村后巷,一座古朴而庄严的土楼静立天地。其花岗岩牌坊式门楼镌刻的“延安楼”三字斑驳沧桑,落款“万历癸未绍虞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晰可辨。这座跨越4个世纪的古建筑,不仅是福建土楼中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活化石”,更是集海洋贸易、江湖秘史与红色烽火于一身的立体史书。

延安楼的诞生与明代漳州月港的开放密不可分。明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成为合法贸易港口后,迅速崛起为东南沿海贸易枢纽,与泉州港、厦门港、福州港并称“四大商港”。平和特产的克拉克瓷(外销青花瓷代称)、茶叶等通过月港远销海外,楼主张绍虞借此积累财富,于1583年建成此楼。据《平和县志》记载及查阅其他资料,延安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857平方米,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结合的生土夯筑方形土楼,共设有18个单元,高3层,边长40米,墙厚达1.5米,顶层设有隐蔽瞭望口,生动诠释了福建土楼“外御内聚”的特质。

延安楼最独特的当数其牌坊式石牌楼——四柱三开间的花岗岩结构,半嵌于夯土墙内,通高4.8米,宽6.1米,中间横额楷书阴刻“延安楼”三个大字,两侧各阴刻明代人物图案。石牌楼两侧雕刻葫芦、藤蔓、鱼纹等吉祥图案,寓意“福禄万代、鱼跃龙门”。这种将旌表建筑融入土楼的设计,在福建现存土楼中堪称孤例。据传是琯溪张氏为了缅怀祖上功德,而模仿朝廷为表彰张宽在南靖县城所立的“绣衣坊”外形(“绣衣坊”毁于兵灾战火之中)。以牌坊式石牌楼作为土楼大门,不仅体现了琯溪张氏族人深切缅怀祖上“常怀民本之心,以纾民困之苦”的功德,更是激励出入于此的张氏后人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谨记“惟忠惟孝,宜俭宜勤,立功立德,光前裕后”之训。

延安楼的砖墙斑驳间铭刻着明末清初的江湖风云。反清复明干将万礼及“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的传说(传说两人或都诞生于此),为土楼蒙上了神秘色彩。万礼将军原名张礼,又名张耍,平和小溪后巷人,幼时被诏安官陂富商张子可收为养子,明亡后归附郑成功,成为其麾下“五虎将”之一。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率军北伐,万礼任后提督随军征战,在攻打南京战役中壮烈牺牲。而万五道宗作为“天地会”的主要创始人,俗名张木,是万礼将军的堂弟,早年出家为僧,后随兄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历史的风云在此从未停歇。20世纪30年代,中共琯溪支部以延安楼为秘密基地,开展革命活动。出生在这里的张氏族人或投身革命牺牲,或起义投诚。如今,延安楼不仅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更是一个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2021年6月,楼内建成党史学习教育陈列馆,成为闽南红色教育新地标。

延安楼既见证过月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也铭刻着忠勇报国的精神传承。如今,这座建筑瑰宝正以“文物保护+红色研学”模式焕发新生,续写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