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坚持问题导向 服务民生发展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主要内涵及现实启示
2025-03-21 10:29:54 来源: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蓝松英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历来主张“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他一生重视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三到”上杭才溪:1930年6月,在写完《反对本本主义》后不久,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才溪;1932年6月,在率领东路军攻克漳州回师中央苏区途中,毛泽东第二次来到才溪;1933年11月毛泽东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第三次来到才溪乡。毛泽东第三次到上杭,开展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这次到才溪作社会调查,是在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进入重要关头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检阅才溪这个中央苏区模范乡政权运行过程中,社会最基层的乡村干部和群众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面貌等各个层面的状况,总结其经验,为苏维埃革命树立一个学习的样本,指明革命发展的方向,把革命推向前进。

一、毛泽东开展才溪乡调查的动因

1933年,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在党的领导下,苏维埃运动的革命浪潮席卷南方十余省,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四次大规模“围剿”。然而此时,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却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在外—国民党蒋介石又发起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各路大军采取“堡垒战术”直扑中央苏区;在内—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日益抬头,实行一套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方针,致使反“围剿”斗争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中国的革命斗争步入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在此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持续不断地推进土地革命向前发展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开展才溪乡调查,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基于根据地发展的需要

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央苏区人民的无私支持下,中央苏区已经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但“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还在继续,面对国民党军队不断进行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如何在人力、财力、物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好革命战争,以应付国民党政府几乎倾全国之力的不断进攻,已成为土地革命向前发展的一大难题。

2.基于民主建政的需要

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与反动政权相对立的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局部的执政。由工农武装割据到实现局部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发展的重大成果,但在当时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使革命斗争的发展与苏区民众生活的改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成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基于革命战争动员的需要

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一次甚过一次。1933年9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而此时中央革命根据地仅有红军主力8万多人。在兵力如此悬殊、红军损耗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发动苏区军民踊跃加入红军,动员苏区的人力、财力、物力,以人民游击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是当时各级苏维埃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4.基于纠正“左”倾错误的需要

自从中共临时中央迁到中央苏区后,中央苏区的“左”倾错误日趋抬头,反映在苏区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诸多如“国内战争中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苏区群众生活没有改良”“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或者说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的论调[3],这种论调严重扭曲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对于苏区范围内土地革命的发展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危害极大。为了批驳和纠正“左”倾论调,切实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解决苏区军民生产生活和红军战争遇到的物资困难,毛泽东通过才溪乡调查用“铁的事实”和“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的瞎说”。

5.基于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需要

为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近2年来的斗争经验,进一步加强政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动员苏区军民开展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于1933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各项方针政策。而才溪乡在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为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扩大红军、拥军优属、妇女运动等多方面的模范,被评为中央苏区模范区,福建省第一个模范区。才溪乡的成功经验,能否总结提升成为整个苏维埃区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是当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调查工作始终围绕着做好工作、解决问题而开展。当时作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正是带着上述一系列工作中遇到的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来到了福建上杭的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

二、毛泽东开展才溪乡调查的工作方法解析

毛泽东于1933年11月来到才溪作的第三次社会调查,是他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社会调查。由于此次社会调查是带着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并直接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的,从而使其有别于其他的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运用了《反对本本主义》中总结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精髓和务实作风,成为毛泽东社会调查中的经典之作。

1.轻装简从,置身于基层民众之中

1933年11月下旬,正当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开展正酣之时,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率领中央通迅排警卫班的战士,冒着战火硝烟,从江西瑞金出发,经长汀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上杭的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对于调查研究,毛泽东一贯强调:“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4]。毛泽东在才溪乡开展调查过程中,没有当地领导的陪同,更没有任何仪式。两张四方桌,三、四条双人五尺凳,一条木马凳、一盏马灯,就是毛泽东召开调查会的场所。他先是在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召开座谈会,了解才溪人民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政权建设、生产支前、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召开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代表等调查会,进行分类的深入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始终置身于群众之中,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与广大群众交流。正是在毛泽东这种“如小学生”般的详细调查中,到会的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他充分了解才溪乡的真实情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民生,心系民众的温饱冷暖

毛泽东曾指出:“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在此次调查中,他十分关心、重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苏区群众的衣、食、住、行、学、医等问题怎么样解决、解决的怎么样,皆在他的调查视线内,对于群众有没有柴火烧,有没有房子住,米价、盐价贵不贵,小孩子读书有没有学校,生病了怎么治疗,以至于木桥太小会不会使行人跌倒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事,他都问得详尽而具体。在调查中,他还详细对照了谷、花生、番薯、柴、猪肉、盐、布等的价格变化情况,了解农民每年有几个月吃上米饭,每年能否做新的衣服,每月吃多少盐。以第一手的真实数据证实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后民生的改善状况,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关于党和苏维埃政府必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的民生思想[5]。此外,他还深入到红军烈士林俊、外出苏维埃干部王兴旺、贫苦农民银连子、孔菊姑、太生子等人家里访贫问苦,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发明创造,了解他们有何愿望、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找解决对策

在当时的革命战争条件下,才溪乡民众尽其所能无私地支持革命。上才溪乡全乡554个16岁至55岁的男劳力中,参加红军和调外工作的达485人,留在乡村的仅有69人。从1929年至1933年,才溪有3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有近千名优秀青年为革命光荣牺牲。在劳动力锐减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生产建设,才溪民众自发地发明了许多办法,采取各种互助互帮的方法发展生产,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才溪乡不仅在扩红、支前中创造了诸多第一,而且在发展生产中也创第一,成为中央苏区著名的模范乡。在调查中,毛泽东深深地被才溪乡人民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所感染,他在调查报告中写到:“耕种主要依靠女子”“‘老同志’精神很好,开山开岭,多是他们,一部分还可莳田割禾。儿童也参加生产。因此,生产是在发展中,除了女子、老人、儿童参加生产外,生产的发展还依靠于劳动力的互相调剂。”[6]这样生动的生产建设场面无疑是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瞎说的有力武器。

4.及时总结,培树典型并推广学习

发现首创、及时总结、树立典型、大力推广,这是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清晰逻辑。在形成的才溪乡调查报告中,毛泽东从不吝啬笔墨,以表达对才溪人民的高度赞赏。对于才溪乡的选举,毛泽东称赞“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府制度的最明显的地方”,是苏区选举运动的模范;对于才溪乡人民发明的各种合作社,毛泽东称赞“合作社第一好”;对于扩大红军,毛泽东称赞“上下才溪两乡扩大红军成绩最好”;对于经济建设,毛泽东称赞才溪乡“经济上组织性进行了很高的程度,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毛泽东在对才溪人民的首创精神予以高度赞扬的同时,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对才溪乡人民的首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中央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学习的典型,大力加以提倡,“推广到全苏区去”[7]

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对当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现实启示

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一次著名的农村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当前,党中央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启示之一:直面问题,明确调研目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也不例外。做好调研工作首先要直面问题,明确调研目的。我们不是为了调查研究而调研,每一次调查研究都应该能起到“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的作用,也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实效。当年,作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之所以长途跋涉来到闽西苏区才溪乡作调查,就是为了用事实来反驳“左”倾机会主义对根据地建设的种种错误论断,增强全体军民建设苏区的信心。带着这一明确的调研目的,毛泽东到才溪后的第二天就开始调研活动,他先后主持召开了区委书记、区苏主席及各部长会议,同时也召开了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等会议了解情况,还经常利用散步等闲暇时间随机地与当地老百姓交谈,获得第一手真实资料,从而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才溪乡调查》这一论著,并与《长岗乡调查》印成两个小册子,在苏二大会上作为模范区、乡的资料分发给各与会代表阅读、学习,对其他地区如何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发展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谋大局、抓大事,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点。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重视调查研究,注重加强战略谋划,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领导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把调研谋划放在第一位,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深入地方、深入群众,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召开调研座谈会收集并梳理意见建议,倾听“八面来风”,切实贯彻落实好“立足调研、规划引领”的重要理念,着力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融会贯通研究对策措施,推动形成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正确思路和有力举措。

启示之二:端正调研态度,依靠群众搞调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8]毛泽东把干群关系比作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群众是共产党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好像种子只有植根于土壤之中,才能充分地吸收养分,进而生根、发芽,最终才能开花结果。如果共产党人脱离了群众,就好像种子离开了土壤,就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再如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所写的,“我给他们当学生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9]毛泽东同志一生带头调查研究、倡导调查研究,在整个中央苏区时期,他所做的社会调查至少有12次,并且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开展的。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挫折。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调研起步、以调研开局,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取得第一手资料,真正做到摸清吃透,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前提和基础。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空杯”的心理、“小学生”的心态,把群众当老师、把基层当课堂,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此外,我们做调研还要注重结果的运用。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毛泽东通过才溪乡、长冈乡调查,找准了当年中央苏区的主要矛盾和解决办法,推广了才溪乡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全苏区的工作。习总书记也指出,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因此,我们既要依靠群众搞调研,也要搞好调研为群众,把调研的成果运用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

启示之三:传承优良作风,提升为民发展实效

调查研究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基础环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90年前,毛泽东同志到才溪乡调查,孕育了“深入基层,求真务实,一心为民,致力发展”为主要内涵的才溪乡调查精神。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苏区群众坦诚沟通,让群众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所关注的都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他从调查中找到了解答难点问题的答案,从才溪乡的建设成就得出了“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正是因为广大干部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相信和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感情,关心群众生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业绩,发挥了模范作用,才成就了才溪乡第一等模范乡的荣耀。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干部在工作、生活和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在革命时期优良作风的形成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弘扬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优良作风,既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又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切入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寻找并解决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着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切实做到勤政、廉政,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密切联系群众,多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深入了解基层所思、所虑、所盼,真心为民谋福祉,真情为民办实事,切实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页。

[5]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才溪乡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页。

[7]《才溪乡调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