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朱熹《近思录》及其民本情怀
2024-03-05 11:00:23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03月05日 作者:方彦寿

成书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近思录》十四卷,是朱熹与浙东大儒吕祖谦在建阳寒泉精舍共同编纂的一部理学入门书,也是我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

淳熙二年四月,朱、吕二人相聚于寒泉精舍。他们共同研读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理学大师的著作,深感四子所著博大精深,初学者难以把握,因而选取四子的《太极通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横渠先生文集》《二程遗书》等14种著作中“关于大体”,即涉及儒家学说根本性而又与民生日用密切相关的大问题,辑出622条,分为十四卷,编成此书初稿。书名《近思录》,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意。“近思”,意为坚守志向、专心致志、广博地读书学习,贴近实际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而不好高骛远。

由于此书内容广泛涉及程朱理学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各个层面,被视为“入德之门户”和“性理诸书之祖”,故此书在性理学“明体”方面的贡献被人们广泛所知。实际上,此书在“达用”方面也很有建树,只是此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中,丰厚的民本情怀就是其要点之一,可从民本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认识。

民本思想

纵览全书,其民本思想的主要来源有三。

一源于胡瑗(993—1059年,世称安定先生)。《近思录》卷十载:“安定之门人,往往知稽古爱民矣。”朱熹二传弟子叶采解读说,胡安定教导学者,以通经术治时务,强调着重在于“明体达用”。因此,其门下弟子皆知以稽古爱民为事。稽古,是他们为政时赖以借鉴的历代先贤曾使用过的有效方法;爱民,则是“为政之本”。

二源于程颢(1032—1085年,世称明道先生)。同卷又载:“明道先生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尝曰‘颢常愧此四字’。”是说北宋理学家程颢早年在担任县主簿和县令等职时,将“视民如伤”四字书写在座位上,作为座右铭。每当面对此四字时,常有愧疚之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近思录》所收这一段话,转载自程门弟子杨时的《龟山语录》。朱熹不仅将其编入《二程外书》中,在寒泉精舍讲学时,他还将此编入《近思录》中,作为其书院讲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将“视民如伤”的民本思想落实在“学”上。

“视民如伤”,其原始出处是儒学经典《春秋》,晋杜预注:“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七)体现了儒家为民造福的民本之“道”。

朱熹在其从政的首仕之地同安主簿任上,曾把县署中原祐贤堂改为“牧爱堂”,又效法程颢此举,将“视民如伤”四字大书于主簿厅。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爱民恤民作为座右铭来时刻警醒和要求自己,从而将“视民如伤”的民本思想落实到“政”上。

三源于程颐(1033—1107年,世称伊川先生)。在该书卷八中,朱熹取《程氏经说》一段话,对此作了一个概括:“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为政以爱养民力为重,此为程颐这段话的主旨。

民本实践

在《近思录》中,朱熹特别强调“治道”与民本实践的关系。其中提到胡瑗的教学:

胡安定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尝言刘彝善治水利,后果为政,皆兴水利有功。(《近思录》卷十一)

文中提到的“善治水利”的刘彝(1017—1086年),字执中,福州人,北宋庆历进士。刘彝从学于北宋名儒胡瑗,为其高弟,且深受其师“体用之学”的影响。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一段“神宗之问”的历史典故。刘彝在熙宁间应召上殿,宋神宗问道,尊师胡瑗与王安石相比,谁的文章更好?刘彝回答:“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也。”他认为,“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体乃立身之本,用为经世致用。即便是文,垂法后世的也不应是“声律浮华之词”,而应是“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其民”,即能为天下苍生服务的载道之文。

刘彝将此思想落实在政事上,政绩斐然,主要体现在他于熙宁年间(1068—1077年)出任赣州知州时。一是以医治巫。当时,赣州的民众有病不看医生,而是跳大神。为治理这种不良习俗,他采取了不少积极措施,当地民风为之一变。二是扭转弃婴恶习。刘彝在赣州遇上饥荒,经常有人将幼婴丢弃在大道旁。刘彝以每天给每个婴儿补助发放广惠仓米两升的政策,来鼓励百姓领养。这一善政深得民众拥戴,境内从此再无弃婴。三是治水“有功”。刘彝是朝廷的都水监丞,是水利建设方面的官员和专家。其突出的贡献是将其学说运用到治水的实践中,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福寿沟”,使常年饱受水患的赣州从此摆脱了水患之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项工程至今还承担着赣州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除了把《近思录》编入教材之外,朱子在书院讲学时,还一再强调刘彝的明体达用之学,是希望他的学生能以刘彝为榜样,今后在从政时也能体用结合,为民造福。

民本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治国思想之一,体现了儒家民主性、人民性的精华。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儒学传统,被以朱熹为代表的考亭学派所继承。在政治上,朱熹继承了二程“格君心之非”,以天理治国的思想。朱熹认为,作为政府官员的头等大事,“第一是民事为重”(《朱子语类》卷一一二),“大抵守官,且以廉勤爱民为先”(《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滕德粹》)。

通过《近思录》以及《四书章句集注》《小学》《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等理学典籍所建构的理学思想体系,通过学校教学和社会教化等一系列的教学推广,朱子将民本思想落实到各地官学和书院讲学之中,落实到他的为政实践之中,体现了为道、为学、为政三者的完美结合。

(作者为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