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戏曲活化石: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
2024-02-19 13:47:19 来源:“福建省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于宋、元年间在浙江形成,是说史傀儡戏与江西戏曲高腔弋阳腔合流后,流传于闽北地区的一个稀有戏种,于200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艺术表现形式为艺人提线操纵傀儡(木偶),边唱边道白,并操纵傀儡配合说唱的内容作各种动作;同时,后台另一艺人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并帮腔。其唱腔属盛行于明代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的遗存和派生,一般称之为高腔,即唱词多为七字句,第四字起拔高音用假声唱,后台帮腔、锣鼓击节。其角色只有“一生、二旦、三丑、四净、五夫、六末”六个角色,与后来发展的“生旦净末丑贴外”七个角色不同,排列也不同。

金线傀儡的剧目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推磨》(白兔记)、《倭袍记》等;二是大量的说史(讲小说)剧目;三是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通俗神话传说剧,如《华光传》《陈靖姑捉妖》等。金线傀儡戏演出一般选择在庙宇、祠堂的空地上搭简易的舞台,是最受村民喜爱的娱乐活动。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戏剧表演如今日益难见踪影。纪运汉、纪运壁是现今少数仍在坚守持演出活动的大腔金线傀儡传承人,是延平最后手握“金线”的民间艺人。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