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
2024-02-19 10:39:28 来源:党史月刊2019第1期 作者:杨占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人民”一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共使用了203次,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第一次见面会上提到了19次。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同志早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出“扣扣子”哲学,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说,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清楚当官的宗旨问题,思考清楚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如果当官只想发财,第一个扣子就扣错了,必然走向腐败。他把为官当领导看作治理社会的一种职业,要掌握“为官之本、为官之理、为官之德、为官之义”四大要领。他认为:“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这与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一个意思。”为官当领导,首先就是要讲奉献、讲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名留青史,更不是为己谋私利、发横财。他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同志,都应当同焦裕禄同志作个比较,经常想一想,自己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做到‘完全’‘彻底’了。”担任福建省省长后,他进一步强调,“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

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习近平同志自己首先做到,身体力行践行党的宗旨。1988年12月20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率先到霞浦县接待来访群众,并指出:“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古时候的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申冤,而我们却成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这一次接访,揭开了宁德地县乡三级领导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的序幕。“三进下党乡”,更是习近平同志心怀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下党乡是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之一,被称为寿宁县的“西伯利亚”。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带领宁德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先是乘车2个半小时,后又在崎岖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深入到下党乡,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当月26日和1996年8月7日,他又两次到下党,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向人民作出庄严承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一句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语,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关键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曾动情地讲:“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尊重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界线。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上海到中央,习近平同志始终注重下基层调研,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并从中总结情况、寻求规律,孕育新思想、谋划新战略、形成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他非常注重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他对武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推动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终使其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他总结提炼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思想宝库;他探索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他提炼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路,以及选派科技特派员、挂职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流通助理下乡的“南平机制”,在全国推广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种良性机制。担任总书记后,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他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同时指导动员人民开展新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做好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曾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习近平同志不到16岁就到陕北梁家河插队7年,中国农村的贫困面貌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生活。1988年,他从经济特区厦门调到全省经济排行最末的宁德任地委书记。当时闽东一些干部群众希望他能凭借在经济特区及中央机关任职的经历与资历,新官上任烧上“三把火”,迅速改变闽东落后面貌。但他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指出,当时闽东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的条件,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打好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1990年调任福州后,习近平同志没有减少对脱贫工作的关注,着力推动山海协作,结对帮扶贫困地区发展。

调到省委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农村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推出一系列找准穷根、着眼长远的创新举措:全面推进“造福工程”,挪穷窝、拔穷根,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向规模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倡导并组织山海协作,亲自出任山海协作联席会议召集人,推动省委出台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两个《决定》;推动省直单位定点扶持贫困乡镇,下派挂钩帮扶工作队,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搞好资源开发,构筑起大扶贫格局。

到中央工作后,访贫问苦、记挂百姓安危冷暖,仍是习近平同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为了践行“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覆盖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他深刻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坚持群众拥护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纠正什么。他主政宁德时,严肃处理部分干部违规违法建私房问题,表明“是得罪几千名干部,还是得罪几百万群众”的坚定态度,得到了宁德270多万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好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是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意愿和心声。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清代郑板桥的一首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并用它来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努力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怀:一是学习邓小平同志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民儿子的情怀感,二是学习雷锋同志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最大幸福的幸福感,三是学习孔繁森把爱人民当作爱的最高境界的境界感,四是学习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责任感,五是学习钱学森把群众口碑当作无上光荣的荣誉感。

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事实充分证明,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要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因为深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在宁德,他倡导“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构建服务基层群众、畅通民意诉求的便捷通道;在福州,他大力推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并带头与群众交朋友,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发展合力。到省委工作后,他秉承“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的理念,积极倡导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开展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当年在正定,他跑遍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全区9个县,后来又跑遍绝大部分乡镇;在浙江,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调研对象也非常广泛,涵盖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宗教界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真正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担任总书记后不到一个月,便主持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带头严格执行,在国内多次考察时,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做到不封路、不清场、不扰民。他在深圳与群众一起登莲花山,在北京庆丰包子铺与群众一起排队进餐,在福州夜访军门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这一幅幅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的画面,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民形象,群众亲切地赞誉他为“平民书记”。党的十九大之后,他号召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研究二处副调研员)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