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东山这个海防前线海岛县不仅受到“沙虎”的严重危害,而且也一直为“旱魔”所困扰。在东山民间,有句口头禅叫“三日无雨火烧埔”,还有一句话说“天天备战,月月抗旱”,可见东山干旱程度之严重。谷文昌在东山任县委书记期间,同县委一班人一往无前地带领全县人民征服“沙虎”,绿化海岛,也坚持不懈地与“旱魔”作斗争。
发生在1963年的干旱是东山历史上罕见的奇旱。从上年冬季开始,连续三个季度没下过透雨。查阅《东山县志》,追溯到明洪武长达570多年还找不到如此奇旱的记载,可以说这场奇旱是史无前例的。这场数百年不遇的旱灾,使整个海岛像个“火烧埔”,天旱地旱人也旱。从1962年冬季旱情初露时,谷书记就同县委副书记陈维仪(后任东山县县长)等县委领导下乡发动群众挑水冬种,力争减少损失。开春后,无情的干旱仍在不断延续。4月初,全县的水库、围塘、平塘和其他水利工程15000多处全部干涸。泉水枯竭了,池塘龟裂了,地里的庄稼大部分枯死了。在这样的“旱魔”面前,谷书记没有被折服,而是迎难而上。县委根据东山自然环境的特点,提出“地面无水地下找”的口号,组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分赴各社队带领群众抗灾。开展打大井,打深井,塘中套井,炸石缝,深挖沙窟、沙沟,建湖尾地下水工程。全县共修建永久性水利工程285处、临时性工程892处。发扬“一担水、一株苗”的精神,力争夏季多收。到了5月初,农村许多地方连人畜吃水都已经很困难了。早季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已成定局。
对此,谷书记心情非常沉重。他清楚地知道,东山是个缺粮县。农民的生活状况同粮食丰收与否息息相关。倘若旱情再这样延续下去,会导致秋季粮食再大幅度减产,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当前燃眉之急就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夺取秋季粮食的丰收。那么,秋季丰收的路在何方?多年农村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使他对东山农作物的轮作规律了如指掌。他知道,地瓜是东山秋粮的当家作物,而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是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培育大量的地瓜苗。在一片如同“火烧埔”一样的地里,怎样培育地瓜苗?谷书记带着这样一个课题,深入农村抗旱第一线寻找答案。
那一天,我随谷书记骑着自行车前往前楼公社岱南大队蹲点。谷书记每次下乡总是做到人到哪里,吃住就在哪里。此次到岱南,谷书记就住在当地村民临时腾出的简陋房间,一日三餐也在村民家里吃饭,并按照县里的规定,每天交给提供伙食的村民一斤粮票和4角钱。谷书记边参加劳动,边进行调查研究(同我们在一起进行调查研究的还有县委机关干部林木喜)。岱南大队属土质盐碱地,极易受旱,素有“岱南水咸”之称,此番的旱情尤为突出。谷书记在地里目睹村民们一身汗水一身泥地挖掘着一个又一个抗旱大井,有的大井直径20米,深达十几米,仍然见不到水,心情非常沉痛。在大队党支部书记林细狗的陪同下,谷书记的足迹遍及所有的田间小路,所到之处,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凄凉景象,早季种下的地瓜藤苗大都变得枯黄。他的心像压着一块巨石,感到沉甸甸的。那天傍晚,谷书记看到在一畦地势较低的地瓜田里,苗藤枝繁叶茂,很是青翠。林细狗说,这一畦地瓜是从挖掘很深的池塘套井(“池塘套井”就是在干涸的池塘里再深挖一口井)挑水来浇灌的。谷书记若有所悟地说:“细狗,我们去找老农商量,也许会有一线希望。”当晚,谷书记前往第18生产队找几位有经验的老农,围绕着“如何做到夏季损失秋季补”这个主题,进行促膝谈心。开头,有几个人感到束手无策,说:“眼下泉水枯渴,地瓜园里没水灌溉,大面积育苗实在无从着手。”谷书记对他们提出的难题表示理解,随后,又用商量的口吻说:“我家在河南省林县,那里也种地瓜,可培育地瓜苗的方法不一样。因为那个地方缺水,不在地瓜园里灌水育苗,而是平整出像草席一样的平坦地,再插上地瓜秧子,浇水培育。如果我们这样做,也许可以用更少的水,育更多的苗。”老农们听了谷书记的介绍,眼睛为之一亮说:“谷书记把我们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第二天上午,谷书记就带着锄头把一块地平整得像果园地一样平平坦坦的,然后一株株地插上地瓜苗,再一瓢瓢地浇上水。大伙也仿照此法做,没半天,就插上一大片地瓜苗。由于像种菜一样精心培育,地瓜苗长得翠绿喜人。岱南村党支部又把这一做法推广到各生产队,为秋地瓜的种植准备足够的地瓜苗。
为了寻找更多的农村抗旱典型,离开岱南村后,我又随谷书记前往前楼公社,入住在公社所在地岱寮村,然后到东英大队下英村考察。下英村与岱寮村仅有一条公路之隔。下英这个小村子,谷书记曾多次来过,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个村子原先的水利条件比较好,种植水稻的经验也丰富,是全县水稻高产典型村。然而,此番再次步入这个村子时,谷书记却惊奇地发现,原先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消失了。村干部告诉谷书记,由于没水灌溉,当年的早稻几乎绝收。眼下正在抓紧培养晚稻的秧苗,以便做到“早季损失晚季补”。不过,由于缺水,不可能用水田育苗,只能采用旱地育苗的方法:在农地里撒下稻种,然后挑来打井的水,一瓢一瓢地浇,只要保证秧苗正常生长,一旦下大雨,晚稻插秧就有希望。谷书记充分肯定了下英村的抗旱精神,并觉得其做法值得在全县农村推广,当即在下英村召开育苗现场会,集中全县农村干部到岱南和下英参观学习培育地瓜苗和秧苗的方法,在全县农村迅速推而广之。
也许是这种抗旱精神感动了上苍。到了6月16日这一天,下了一场意料不到的大雨,紧接着又迎来了雨季。由于雨水充沛,全县的大小池塘都灌满了水,连之前挖掘的大水井也变成了被雨水充盈的小池塘,从而为延续了241天的大旱划上了句号。此时,谷书记和县委一班人又要求农村各社队冒雨下地扩大地瓜苗和秧苗的培育面积,为秋季的丰收播种希望。
同年12月,县委召开全县劳模会,县委领导在工作报告中总结,全县秋地瓜的种植面积和单产量实现双超历史,秋粮总产比上年增长四成以上。从而实现了东山人民抗旱夺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抗旱斗争中,省委、地委领导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5月20日,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和地委书记马兴元到东山视察抗旱工作。在湖尾地下水工程的现场,谷书记向省委、地委主要领导汇报:湖尾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当地群众在一片荒沙滩上发现的。后由省水文地质队钻探,探明湖尾沙滩地下水源最丰富,为湖尾地下水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接着,请水利设计部门制订方案,由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县委敲定后,上报省地水电局审批才组织施工。叶飞高度评价东山人民抗旱斗争精神,说:“你们东山县委主要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和群众一起奋斗的精神很好,要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马兴元也说:“东山干部精神面貌很好,很能吃苦。”叶飞还当即批准了湖尾地下水工程的拨款。这个工程于当年年底基本竣工,成了东山抗旱寻找地下水的典范工程。
东山人民同旱魔作斗争的事迹也牵动了新闻工作者的心。《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漳州报》先后刊登多篇有关东山人民抗旱夺丰收的报道。《福建日报》5月24日登载的《东山干部一心鏖战酷旱》的报道中这样描述:“县委书记谷文昌首先以身作则冒着烈日带领干部、技术员和老农踏遍了半个县的许多社队寻找水源,带头参加开挖水渠的劳动,县委副书记陈维仪发高烧刚退,就参加挖渠、打井抗旱,一连干了7天……真是书记下田、县长打井,干群一条心,旱年添信心。”
这一年的抗旱斗争,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的一曲壮丽凯歌。东山县委办公室和县抗旱指挥部编印了一本《抗天歌》小册子,以彪炳东山人民抗旱夺丰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