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是大陆首次聚焦闽台区域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专题研讨会。60多位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闽台两地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研讨会。
本次活动由省民族宗教厅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认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有效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要以民族学学科理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邓晓华基于对南岛语族的研究指出,国际学界对于南岛语人群起源于华南沿海地区在遗传学和考古学方面已经取得共识。大陆壮侗民族和台湾少数民族在语言和民族文化上的同源特质,是我们用以团结台湾少数民族,争取两岸民族和睦的重要文化遗产。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张先清认为,在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区域历史过程分析,深入研究闽台民族融合历史实践,讲好闽台“三交史”故事,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大会报告专场中,14位专家学者围绕“闽台考古与族群纽带”“宝岛开发与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闽台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加强闽台民族交融历史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