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建布袋戏“下南洋”
2024-01-24 17:44:22 来源:《福建日报》2023.3.21 作者:何爱香

早在几个世纪前,就有不少福建人“下南洋”,前往印尼经商或移民,分布在印尼的各个岛屿。布袋戏,作为福建民间戏剧文化的代表之一,跟随先人的足迹一起踏上印尼这片土地,经过不断发展和吸收印尼当地的文化元素,已被视为印尼传统戏剧剧种之一,成为中印尼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布袋戏,也称手操傀儡戏,起源于福建泉州、漳州一带,是闽南地区的重要剧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被称为布袋戏,是因为表演所用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演出时,操偶师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之中,操纵木偶表演各种细腻动作,并配以道白、清唱及悠扬的音乐,故有“一口说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一人双手作生作旦作名臣,方寸戏台可国可家可天下”的赞誉。

布袋戏大约是在16世纪至19世纪随福建商人和移民进入印尼群岛的。据史料记载,1772年,在三宝垄观音庙建成使用的庆贺典礼上,巴达维亚(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前身)的布袋戏剧团受邀前来表演;1869年,东爪哇谏义里发生天花疫情,华人寺庙邀请布袋戏剧团演出整整一个月。

印尼人用福建话“布袋戏”(闽南语读音:boo dei hi)的拟音将其起名为Potehi,并归类为印尼瓦扬(Wayang)戏曲艺术的一种。因此,在印尼语中,布袋戏又被称为瓦扬布袋戏。布袋戏最早主要流传于印尼的雅加达、三宝垄、泗水等港口城市,随后散播到古多、图隆阿贡、谏义里、勿里达等地。

布袋戏最初在印尼主要是用福建方言——闽南语表演,大部分的操偶师来自福建泉州或漳州一带,演出的剧目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经典传说故事,例如《女娲补天》《七侠五义》《薛仁贵征西》《武松打虎》《草船借箭》《桃园结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演出使用的乐器为铜鼓、小鼓、大钹、二胡、京胡、扬琴、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

据印度尼西亚大学教授玛士都迪的研究,印尼布袋戏发展最兴盛的时期是在1930年到1960年期间,当时整个印尼有50多个布袋戏操偶师,且各自都拥有自己的布袋戏剧团,并定期在华人寺庙的年节或庙会中演出,或者应华裔商人的邀请演出。

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袋戏的演出一度几乎销声匿迹。但这一时期也为布袋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布袋戏开始在印尼落地生根,并成为华人和印尼当地人都乐于接受的艺术表演形式。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一直以闽南语为演出语言的布袋戏,除了演唱的诗词、歌曲不易翻译成印尼文以外,其他念白统统都必须改用印尼语演出。因此,很多印尼人出于个人兴趣,同时又可以赚钱补贴生计,开始投入布袋戏的演出与制作。从操偶师、奏乐师到木偶雕刻师,大部分都是印尼原住居民。

布袋戏中的大部分对话都使用印尼语,中间穿插一些闽南语方言,用于口白和吟唱部分,像祈愿式的话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者战争场面时会说“好厉害呀”。布袋戏表演语言发生改变后,它生动有趣的故事及表演方式开始吸引印尼人的注意,因此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印尼本地操偶师也有意识地在表演中加入诸多印尼的传统艺术元素,比如使用像甘美兰这样的印尼传统乐器,增加一些以印尼经典神话和英雄故事为题材的曲目,更贴近印尼当地的风土人情,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印尼特色的布袋戏表演模式。

虽然如今印尼的布袋戏与中国及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最初布袋戏艺人传入的戏剧结构、表演流程以及木偶形象等传统元素都保留了下来。比如,通常在每次演出前都会准备苹果、水梨、橘子、香蕉等祭品,在戏台前举行传统的祭拜仪式,以祈求演出时能够顺利平安。如果是在第一次演出的场地,甚至还会以活鸡血浇洒戏台的四周。台湾学者蔡宗德认为,布袋戏正是一个身兼华人文化,同时也深受印尼当地人所接受的传统戏剧。这种融合华人与印尼文化元素的特色,使其成为不同族群共同拥有的一项文化遗产和独有的多元文化艺术形态。

布袋戏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滋养着印尼本土艺术。比如,华人江段新创立的爪哇华人皮影戏是在印尼传统风格皮影戏的基础上,汲取来自布袋戏中的故事和戏偶形态等元素而形成的。唐代薛仁贵的故事就被翻译成爪哇语,配上印尼传统音乐,成为印尼广受欢迎的皮影戏剧目。由于布袋戏的许多题材都源自中国经典长篇历史小说,一些土生华人作家通过对这些中国小说进行翻译和改写,形成了早期华人马来语文学。它们是印尼文学界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那个时期印尼华人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食粮。这些经典故事还被改编为中爪哇民间歌舞剧歌多博拉。薛仁贵的故事就被改编为爪哇语的《芒格罗·苏迪诺》,剧中的角色名字、王朝、地点和其他元素都被改编为爪哇语。

在印尼,布袋戏是除了舞龙、舞狮之外,最能代表华人文化的艺术形态。如今,布袋戏在印尼仍然十分受欢迎。在各种华人庆典活动中,如神明诞辰、春节、元宵节(又称十五暝)、婚丧嫁娶、周年庆华等,都有布袋戏的演出,以实现答谢神恩、祈求福祉或娱乐大众的目的。

同时,它还兼具文化教育的功能。布袋戏中的哲理,大多来自道教、儒学或者佛教,这些是华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就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元宵节,印尼本地剧团欣瓦在印尼雅加达唐人街各种表演中受到众人瞩目,这是该剧团在新冠疫情后的首次大型演出。欣瓦剧团创办人沃罗表示,“当我为人们带来娱乐,我自己也很高兴,这不仅是为了收入,更多是为了彼此分享,以及透过布袋戏为观众带来喜悦”。

对于印尼华人而言,布袋戏的演出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母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此构建文化和精神上的认同,获得共同的身份印记。时至今日,布袋戏以及其他具有闽派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正在为新时期中印尼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架起沟通的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