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春秋 > 宋元明清
方声洞:清末闽籍留学生的使命担当
2024-01-18 19:47:44 来源:《福建日报》2023.12.12 作者:胡振宇

方声洞,字子明,福建侯官人。1886年6月出生于福州城北九彩园。1902年赴日,就读于日本成城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因母丧返闽。1906年再次赴日,入学千叶医专。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不幸牺牲。

方声洞少年时随父赴鄂,就读于新式学堂。在鄂期间,方声洞时常目睹西方列强依仗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肆意欺凌国人,这也更进一步激起了他的爱国心。他常以其兄方声涛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劳则习苦,俭则不匮”的精神,以便日后“能与士卒忍饥劳涉险阻”,从而仿照其兄,以军事振兴中华。

1902年,方声洞跟随方声涛等赴日留学,一同就读于成城学校。当时清政府禁止没有督抚担保的自费生学习军事。方声洞并非官派生,因此其虽就读于成城学校,但所学并非军事科,而为普通文科,这一点从方声洞两年半的学制上亦可体现。但成城学校毕竟是军事类院校,其文科课程亦包括体操、剑术、射击、距离测量、野外演习等众多军事课程,相较于军事科而言,仅缺少了“典令教范科”课程。方声洞在校期间勤勉好学,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学习,晚上九点熄灯就寝,数年如一日。成城学校的就读经历,也为方声洞日后的起义活动奠定了军事基础。

1903年3月29日,成城学校举办了以中日学生为主要参赛对象的运动会,但运动场上所悬挂的万国旗中唯独没有象征着中国的黄龙旗。对此,以方声洞为主的成城学校留学生认为学校所悬挂之万国旗“各国皆有,而我独无,是明明不耻我于诸国也”,认为这是对中国的羞辱,遂向校方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校方悬挂中国国旗。

起初,校方对中国留学生的抗议置之不理。对此,方声洞等中国留学生遂相约拒绝参加运动会。他们或在宿舍教室中相拥而泣,表达不满;或立于要路,阻止国人参加这一辱华运动会,以示抗议。最终,“日人始惧,转瞬间黄龙大旗与日本国旗交叉于门首,而小旗亦与各国旗飘摇”。但事情发展至此,方声洞等中国留学生依旧没有一人参加此种侮辱中国的运动会。中国留学生的抗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日人看到了中国青年捍卫祖国尊严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国留日生的爱国之情。

1905年8月,孙中山于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方声洞率先响应,成为同盟会的首批会员。不久,方声洞因母忧被迫返闽,但其革命事业却并未搁置,归国期间积极从事民风开化活动,创办了面向大众的书报阅览所,以图将革命思想普及于世。

1906年,守丧期满的方声洞再次东渡。他本意继续学习军事,但此时中日两国政府已进一步加强对留日生的控制,对学生的就读学校、所学专业等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无奈之下,方声洞只得退而求其次,就读于千叶医专。在校期间,方声洞一方面刻苦学习外科学、解剖学与卫生学等10类33门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依旧不忘化学、物理等公共学科的学习,希望自学制造炸弹,为革命起义提供武器。

同时,方声洞还积极从事联络党人、运送军火等革命活动,并曾出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部长与同盟会福建支部部长等职。1908年,革命领袖黄兴作诗赞扬方声洞:“飞扬遥想汉将军,下马还书露布文。风卷黄沙歌出塞,燕然山畔纪功勋。”

1911年初,同盟会决议抽调骨干力量发动广州起义。方声洞得知这一消息后彻夜难眠,随即开始积极准备归国起义事宜。但方声洞所在的同盟会福建支部考虑到他长子未满周岁,妻子尚有身孕,且同盟会福建支部也需骨干主持事宜,因而决定让方声洞留守东京。方声洞闻讯,遂诘问为何“诸君不许吾同死耶”,指出“义师起,军医必不可缺”,自身习医数载,长于医护,能在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说:“且吾愿为国捐躯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益?”

对此,林文等人向他解释革命强调前赴后继,如果此次起义不利,他日还可卷土重来。如若此次闽籍留日生皆一同就义,日后义旗再举,闽省无人响应,岂不令人哂笑,因此“今日留君,正以君堪重任,而未客轻于一掷耳”。方声洞虽心有不甘,但仍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留守东京。

1911年3月中旬,方声洞忽接吴玉章来信,告知起义军火不足,请其秘运军火以作接济。之后,方声洞一方面积极筹备军火,另一方面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了相关职务交接。3月28日起,方声洞开始运送起义所需军火,并于4月初如数运抵香港。方声洞深知广州起义事关革命成功与否,而多一人为之奋斗,起义便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因此,他在抵达香港后毅然谢绝了部分同志劝其返日的建议,决心献身革命。

起义前夕,方声洞分别给父亲与妻子留下了绝笔信。他在《禀父书》中向父亲解释了起义之因,指出自己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但家国不能并顾,忠孝不能两全,现国家蒙难,所以“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强调“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况且“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因而“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

他在《与妻书》中告诉妻子“当吾由东承运军火来港时,已决志捐躯于沙场,为祖国报仇,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所不即行相告者,恐吾爱卿以吾赴死为悲耳。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请妻不要难过。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如期爆发。年仅25岁的方声洞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最终不幸牺牲,却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