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妈祖与林兆恩:莆仙文化的文学记忆
2023-06-13 10:55:34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齐学东

妈祖和林兆恩,是历史上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两位莆田人。他们的生平事迹经过民间文化的积累和创造,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被编写成长篇通俗小说,即《天妃娘妈传》和《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这两部小说对妈祖文化和林兆恩故事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也演绎了莆仙文化在民族传统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妈祖短短的一生,留下很多神奇传说。宋元时期的碑记和史书均记载妈祖庇护黎民的事迹。明代《天妃娘妈传》,亦名《天妃济世出身传》《新刻宣封护国天妃林娘娘出身济世正传》,分上下卷,三十二回,署“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涂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小说写玄真女别亲下凡,到人世投胎,后于梦中战鳄精,白日飞升。成神之后,暗中默佑林二郎一路北上,护国卫民,收服猿精,大败弱水国。此后叙述妈祖护产、救舟等灵应事迹,展现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为百姓谋福祉的女神形象。

小说中的妈祖形象是人与神的结合。前世为北天妙极星君的女儿玄真,因而全知全能。玄真带着宝物,下凡除妖,在汉明帝时托生福建莆田林长者为女。这就将玄真与林默娘的故事合在一起了。不过,《天妃传》把北宋才诞生的林默、在宋代以后才流传的妈祖故事提前到东汉明帝时代,提前了900年。

妈祖的人间化身为林默娘。林默娘长大后,求亲者络绎不绝,但林默娘坚辞不允。在婚姻观念上,她认为:“用才者必为才所障,任情者必为情所缠。弃才灭情,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此其道也。”可见她道心坚定,最后白日飞升,在湄山立庙,成为百姓崇祀的神灵。

庙祀人间的妈祖,继续斩妖除魔。小说写下界作乱的猴精,汉明帝出榜征召,林默娘之兄林二郎被召。林默娘乘仙鹤至,助兄征战,在护兄北上的路上,于鄱阳湖收龟精,又在大同将猴精擒获斩杀。番王进贡称臣,林二郎凯旋,并上报林默娘之功,明帝敕封为“护国庇民天妃林氏娘娘”。兄妹二人谢恩南归。在扬子江收白蛇、鳅二精。鳄精为害东洋,妈祖又助龙王收服。第三十二回,南海观音下界点化林二郎,并将林默娘和林二郎的救护之功,以及林长者平生之德奏明天庭,林长者夫妇、林二郎都白日飞升。

海上救护的故事,是妈祖作为海上女神的重要传说。《天妃娘妈传》中对此有多次描写。如十八回“林真人鄱阳救护”、二十七回“天妃妈子江救护”、三十回“天妃妈湄洲救护”等。可见,这部小说主要是宣扬天妃妈祖如何与兄弟共赴国难,维护国家的安全。

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等;门徒尊称为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主等。福建莆田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享年八十二岁。林兆恩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考上秀才,但此后的科举仕途之路并不顺利。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兆恩应省试不第,从此放弃举子业,专心学道。曾有诗自嘲曰:“飘飘云外一闲人,释服道鞋又儒巾。沿街呼我为颠子,颠字原来两个真。”(《林子行实》卷上)他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主张,认为:“孔孟山人矣,而其心则在乎天下万世。盖天下万世之人,则皆吾人也。老吾老以及天下万世之老而安之,少吾少以及天下万世之少而怀之,斯其为孔孟之山人也大矣。”虽然身隐山林,但心怀天下,也可以践行孔孟之道。“达不在庙廊,达而为一人一身谋者,是亦庙廊之穷也。穷不在山林,穷而为天下万世虑者,是亦山林之达也。”道德事功均可达于万世之远。

明嘉靖末年,倭寇犯闽。林兆恩著《防倭管见》,提出真知灼见。他认为:“滨海以至城邑乡人,各自团练,首尾救应,则无地非城池,无人非官兵矣。”在抗倭失利、百姓罹难之时,林兆恩出家财数万,帮助父老乡亲。明代福州文人谢肇淛对林兆恩评价甚高:“兆恩本名家子,其人重义气,能文章,博极群书。倭奴陷莆后,骸骨如麻,兆恩捐千金,葬无主尸以万计,名遂大噪。”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二十卷一百回。署“九华潘镜若编次,兰朱之蕃评订,白门万卷楼梓行”。各卷首尾均题“新镌朱兰先生批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唯第八卷尾题“新刻陈眉公批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是以林兆恩三一教为题材的小说。卷首凡例中说:“本传独重吾儒纲常伦理,以严政教,而参合释道,盖取其见性明心,驱邪荡秽,引善化恶,以助政教。”这正是林兆恩的主张。顾起鹤《三教开迷传引》所说“是传开迷心,归正路,欲以举世尽归王道之中,乃参三教而合一”,正是小说的创作本旨。林兆恩说“大抵红尘之世,开眼即迷”。他的弟子于是致力于为民众开迷。第九十五回,宗大儒说:“触境皆迷,随因便破。”因执着于外物而成迷,了解成迷的因缘便可以破迷。

林兆恩以《中庸》之理开儒家之迷,《心经》开佛教之迷,《道德经》开道教之迷,以三纲五常四业来消除三教之迷。《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中,宗大儒三人任何一人独自开迷往往达不到效果,需要儒释道联合,法术和道理相结合,才能开好迷。小说中所谓的迷魂,如卑污迷、争竟迷、邪说迷、好名迷、愚昧迷、阿谀迷、嫉妒迷、做官迷、银子迷、风情迷等,实际上都是社会和人性中的种种缺陷,作者把神怪和世情融为一体,对人性的丑陋和社会弊病加以抨击和讽刺,是有积极意义的。

莆仙文化是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而逐渐融合的一个开放性文化体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兴化军。中原和江南移民带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原风俗,推动了莆仙地区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宋元时期是莆仙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天妃传说的发展和三一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首先,莆仙地区重教兴学的观念以及宗族血缘等意识日益加强。赵伟教授认为林兆恩反复强调三教归儒,发扬儒家三纲五常以规范释、道二家,这方面可能与福建(莆仙地区)的学风及其家族影响有关。《天妃娘妈传》中妈祖与林二郎是兄妹,体现了民众对家族文化的美好愿望:成神的妈祖暗中默佑兄弟应召北上,为国征战;妈祖借助林二郎与人间沟通,妈祖的灵应神迹因此得以显扬人间;林长者夫妇也因此得以飞升成仙。林氏家族世代行善的道德行为在林兆恩的意识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其次,宋元时期莆仙地区的佛道二教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明代莆仙地区三教融合下的民间信仰兴盛。“三教合一”,魏晋后逐渐流行,但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林兆恩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完整、系统的三教合一的体系。对林兆恩三教合一论,黄宗羲《南雷文案》卷九《林三教传》称:“兆恩之教,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林国平教授作了简明的概括:“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本体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宗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天然自足的本心)的思想体系。”

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林兆恩三一教的草创时期,影响主要局限在莆田、仙游两地,其性质是以读书人为主的学术团体;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三一教的发展时期,影响扩大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和江北的部分地区。

其三,商业贸易、海外航运促进了莆仙文化对外交流。到明代,妈祖信仰已经成为海上护航的重要保障。明代朝廷册封使船航行往返的顺利往往归功于朝廷威福、天妃神佑。郑和七下西洋,多次莅临湄洲岛祭祀妈祖,撰文纪念歌颂妈祖神绩,妈祖庙祀日广。莆仙地区的民众善于经营商业,明清时期民间海上贸易繁荣。谢如明教授认为:“明清时,莆田人活跃于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随着他们的脚步,莆田一些独特民俗事象,例如妈祖信仰、三一教等,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传播载体。”

明中后期,在福建建阳刊刻的《天妃娘妈传》,在金陵刊刻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不仅将莆仙地区的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说加以文学性塑造,也推动莆仙文化走向全国,辐射海外。

(作者系福建开放大学文经学院副教授)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