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之根与文明新生
2022-11-03 16:57:11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管 宁 刘小新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制度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深刻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及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类文明创造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

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明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明积淀,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必然要选择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然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所建构的现代文明,不仅包含社会主义因素,更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政治伦理视域看,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内核之建构,离不开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传统政治哲学思想基因之中。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的艰难竭蹶中,矢志不移地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带领中国人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斗,既源于建党之始的初心使命,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家国情怀,经由千年历史积淀而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的精神标识,在今天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使命宗旨视角看,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诉求,源于深厚的传统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强调政在养民、民生为国家之根本,体现了敬德、重民的理想内核。《尚书·尧典》还提倡“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思想,形成儒家对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理想社会的追求。孔子文化的仁政思想中也包含着庶民、富民、教民主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确立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赋予现代化价值目标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色,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诉求,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自觉运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既承继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观念,又赋予生态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辩证新理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征;同时着眼于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优化,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体现出以系统观念看待生态问题的新视角,并从全人类的宏大视野和科学治理角度出发,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彰显了当代中国生态智慧崭新的文化境界。

华夏文明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也是对中华文明价值理念和智慧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当代价值观,而且成为现行社会制度文化的内在智慧构成。

就政治理想而言,“仁义礼智信”不仅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成为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价值理念支撑。“为万世开太平”、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与处理国家关系的思维方式,这些精神文化传统必然也融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孕的天下情怀,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传统理念文脉相通,强调邦交正义、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形成了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合”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重启现代化并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一招,其中的开放思想就源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还有“从善如流”的优良传统,始终善于吸收来自其他民族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优秀文明成果与智慧。

就革新意识而言,中华民族丰富深厚的革故鼎新思想,为当代中国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智慧源泉。《诗经·大雅·文王》中即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表述,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更进一步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创新思想。相关典籍也对此进行阐发与丰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鲜明的变革精神。《庄子·知北游》所言“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言“澡身而浴德”,以洗澡比喻精神洗礼、道德修炼,延伸至强调一种革新姿态、创新意识。

就思想智慧而言,中国古代整体论思想方法赋予现代化国家治理以智慧启迪。整体思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它注重对事物性质、相互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庄子·天下》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阐明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整体之中又具有复杂的层次关系;《周易·说卦》提出“三才之道”,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此后便有了“天人合一”观念。面对改革开放这一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强调两个文明、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八大之后,不断拓展而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在当代人类生存发展大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相呼应,彰显了谋求大同的中华文化的时代境界。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史意义。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始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延伸与发展。从世界文明史角度看,其意义十分重大。

其一,古老文明的当代延续。中华古代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不仅孕育出了儒家、道家等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而且将西域传入的佛教汉化成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使儒释道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主体,滋养和涵育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同时中华文明也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文明,使自身的文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领先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二,形成现代化新模式。近代以来,以古希腊文明为传统的西方文明因成功实现了科技—工业文明的现代转型而强势崛起,引领了300多年来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儒学所具有的内在否定、内在超越和自我更新的思想品格,在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展现出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以及高度的涵化能力,使中华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内驱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模式,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其三,世界文明格局的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生长点与当代表征,也重构了世界文明史的现实格局,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是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同时也是建构和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这一现代化模式给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样本,这标志着在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中所呈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全新探索,又表明当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的新道路,不仅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而且改变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格局,呈现出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态势。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