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宁德市
“乱弹”兴起于明末清初,是伴随着雅部的衰落而兴起的花部中的一种唱腔。是时,戏曲界将雅部之外的所有唱腔称成为“乱弹”。
屏南县乱弹戏被称为“戏苑怪味果”,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美誉。清中叶,乱弹戏由北方传入屏南,而后,乱弹腔与当地民间戏曲相融合,在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吸收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历经发展演变,逐渐成为独特的地方剧种。
清道光十年,在寿山村以苏兆岁为班主,聘请闽浙赣三省乱弹名艺人,成立“三省福”乱弹班,在屏南各地演出。清末,屏南寿山村乱弹进入鼎盛时期,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
屏南县乱弹戏主要曲牌是头万(头犯)二万(二犯)、三万(三犯)极其反调反头万、反二万、反三万。头万又称平板,二万又称慢板,三万又称散板。乱弹戏另一类曲牌是叠牌,很有特色,旋律平易流畅,是一套由简入繁的同一音调不同变奏的分曲体,如三字叠、五字叠、六字叠、七字叠、十字叠、急叠、温州叠等。
乱弹戏的传统剧目多而杂,相传早期有100多个,常演的代表性剧目被概括为“五缘”“六配”“九阁”“十三带”。后期乱弹戏大量吸收徽班京剧的剧目,清乾隆年间(1736—1759年),角色行当为“八角”。清中叶后,增加到“三行十二角”,角色行当分工渐趋细致。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