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闽东畲族婚俗
2018-06-07 17:50:49 来源: 作者:

2005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宁德市

 霞浦畲族长期以来严格地实行宗族外婚制和民族内婚制,同姓不能通婚,后来同姓不同香炉不同宗族或同香炉五服以外亦可通婚,但都比较少,几乎不与汉族通婚。五十年代后,畲汉通婚已不受限制,但趋势主要是畲族女子外婚且多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霞浦畲族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俗不离歌”的传统在婚俗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几乎以歌贯穿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

基本内容包括:议婚、订婚、做表姐(霞浦畲族姑娘出嫁前流行着“做表姐”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风俗,时间短则半个月、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借以探望亲戚和学歌会歌)、做亲家伯(男方在成亲前两天请一名机智出色的歌手作“亲家伯”,与媒人一起把礼品担送往女家并在女家会歌)、成亲等仪式。

客席散后,开设“新郎酒”,又称“暖房酒”“佳期酒”“八仙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通常都穿戴长衫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且边吃边轮番与洞房内的新娘及其陪伴者盘对喜歌。水门畲族乡茶岗等处的“会八仙”别具一格,入席者有“驸马”(新郎)、“八仙”“阿乐歌”等十名,席中还有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有的再加10男10女相伴盘歌陪唱,十分热闹。

  新郎酒至“下四盘”( 最后四道菜),即暂停,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最后到“凤凰山”寻取“凤凰蛋”( 藏放在洞房各处的红蛋、橘子等),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再上酒菜吃“下四盘”,宴罢,送新郎入洞房(称“麒麟送子”),整个宴会即告结束。

第二天,“新妇下灶前”( 下厨房)。起火、洗碗、“开金匏”()切开金匏(南瓜)取出籽来用围裙包好,在晋见翁婆时交给婆婆,俗称“阿婆抱孙”。

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系亲属,俗称“做头客”,住两天或四天后回返,整个婚礼结束。

image022.jpg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