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鼎饼花工艺
2018-06-07 17:46:24 来源: 作者:

2005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艺

申报地区:宁德市

 “饼花”是200多年前,福鼎当地汉族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有画种,它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汉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极浓,群众非常喜爱,流行于闽东霞浦 、福安、柘荣各县市和浙江的平阳、苍南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小孩排饼赏月后,吃了中秋饼,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壁或房间壁上装饰欣赏,成为福鼎市和这一带流行饼花地方的一种特有的节日风情。

饼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剪纸、手绘到木刻三个阶段。“剪纸饼花”是福鼎饼花发展最初的一种形式,清乾隆年间,福鼎就有剪纸形式的百子花,百子花是以红、白、绿三种色纸剪成,白纸剪人物的手和脸,红纸剪衣,绿纸剪裤(或者绿纸剪衣,红纸剪裤),用墨色画五官,然后拼贴而成。人物以儿童为主,所以称百子花,又因百子花画面较小,只有拳头大,所以又叫拳头花,每个月饼只贴一个人物。后又有手绘团式饼花,清末民初时出现汉族民间艺人群体,同时创作出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饼花,为全国罕见。到了民国,一位演木偶戏的艺人林通玲将手绘饼花刻在木版上,木刻饼花从此开始。抗战胜利后,上海洋版戏文图冲击福鼎饼花市场,这种戏文图流行于文革前夕。文革后,中秋饼花出现简装与高档装璜,原来的饼花一去无踪,月饼除了送小孩,也成为社交礼品。

清末,一些绘画饼艺人创作出了团花,即画在纸上的圆形饼花的人物的周围以色彩勾上五彩祥云衬托之。清末民初,随着绘制技法和形式的发展,以及汉族民间艺人群体的出现,在团花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了工笔重彩的泥金饼花。泥金饼花工笔重彩,加上金色,画面富丽堂皇且细致,以粉抄脸(分浓淡画法,汉族民间艺人俗称抄脸),五彩画衣冠,金色勾袍甲,兰、绿色填地(底色),粉彩点花果,色彩鲜艳,比起团式饼花增添了不少声色。民国时期,泥金饼花被木版饼花所取代。木版饼花人物脸部不印五官,是在印完之后,再用粉料开脸,画出五官,汉族民间艺人称这种饼花为洗脸饼花。这一时期,福鼎木刻饼花不但画店众多,花样繁多,版式丰富,且善于表现时事和现实生活,出现过义和团打洋鬼子、外国美人番婆式饼花等作品。

image017.jpg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