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柘荣布袋戏
2018-06-07 17:43:09 来源: 作者:

2005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宁德市 

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由膨膨鼓演变而来,唐代始称“布袋戏”,明代达到巅峰,之后一直兴盛至今。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一台演出手、脚、口、身并用,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两只手演木偶,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以大拇指、食指为主)。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布袋戏的演出设备简陋,一张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个幔帐。桌子的外面用帷布围住,里面是一个乐队。桌子上面搭起的幔帐是戏台,幔帐的正面两边各开一个不大的口子,戏师傅的双手从这里伸出来操作布袋木偶头。戏台中间隔以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以便艺人窥视自己的操纵表演。屏风左右挂着一尺宽的“出将”“ 入相”两门帘,为戏中人物登台、下场之门。戏一开演,艺人用手指顶住木偶演戏,以脚踩动木架上的配件击打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嘴里或说、或唱,手、脚、嘴并用。其行头简单,木偶、道具、戏台、乐器全部加在一起,一担便可挑上。

布袋戏的演出方式基本上可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

布袋戏的传统剧本保存较少,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柘荣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六、七本戏目,每本表演一、二个小时。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与平讲戏相同,因此非常大众化,深得群众欢迎。

布袋戏艺人不仅要手、脚、口、身并用,还要会戏剧唱腔和模仿各种动物鸟类叫声,剧中所有人物的对白与念唱均由布袋戏中的后台师傅一人完成。柘荣布袋戏,是柘荣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芭,堪称“八闽绝活”,在闽东地区广为流传,是福建省珍贵的地方剧种之一,与闽南、台湾的布袋戏血脉相连。柘荣布袋戏是中国木偶戏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气息,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对丰富中国的木偶戏、布袋戏有一定的作用,对研究中国木偶戏和闽南、台湾布袋戏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image007.jpg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