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滩涂泥撬制作工艺
2018-06-07 17:16:57 来源: 作者:

2007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福州市 

泥橇,又名“木马”“土溜”“土板”,它是我县沿海一带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

相传由明朝名将戚继光根据连江沿海居民讨小海作业的工具,创造了这种似雪橇一样的海滩泥橇,凭借它在滩涂倏忽前进、运转自如的优势,戚家军屡建奇功,在马鼻一带全歼倭寇,在连江历史上写下了捍卫疆土、抗击外敌的史诗。

泥橇底座用厚木板经刨光制成,头尾部呈上翘状,突起约8公分,长约1.8米,通高55公分,宽仅18公分左右,前部有一根30公分左右的木柱固定在橇板上,作战时战士屈身于撬板上方,一手扶住木圆柱,一手持兵器,一脚跪在撬板上面,另一脚则在泥滩上用力向后踩蹬向前。渔民则利用它飞行于广阔的滩涂中,迂回在广阔的泥埕上,捕捉各种贝类、蟹类等。

泥橇作为沿海渔民讨小海作业工具的主要功能并无改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却赋予了它以体育的功能。泥撬从作战转化为生产,又从生产转化为体育器材,历经400年沧桑始成气候。

image054.jpg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