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福州市
闽清县池园群山连绵,地质结构复杂,风化的长石类岩石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高岭土遍布全境,造就了池园生产陶瓷的有利条件。池园陶瓷历史悠久,相传明正德年间(1506—1532年),规模宏大的东桥义窑制瓷作坊因瓷土资源枯竭而衰败,多有制瓷艺人迁徙至池园建窑烧制日用粗瓷,开池园陶瓷生产之先河。公元清康熙五年(1666年),广东潮州制瓷师傅阮思潮来到池园建窑烧瓷,他精通瓷艺,乐于施教,从此池园陶瓷制作技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清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让池园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1970年以后,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传统制瓷工艺被机械所替代,日用粗瓷向日用细瓷转轨,传统陶瓷手工拉坯工艺难以为继,面临濒危状态,抢救和保护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迫在眉睫。
传统的日用瓷生产要经过瓷土开采、轳运、水碓加工瓷土以及淘洗形成原料土然后炼泥、拉坯、修坯、画花、上釉、修脚、装窑、烧窑、看火色、选瓷、包装、上市等大大小小2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是传统手垃坯陶瓷制作工艺。这个工艺最核心的两道工序是师徒传承的手拉坯成型工艺和手工修坯工艺。手拉坯成型工艺操作过程如下:
(1)手工炼泥:把含水百分之二十二到二十四之间的泥料搅拌均匀,排出泥料中的空气,放在辘轳车头上,双手拍打泥料结实。
(2)手工拉坯:双手拍打泥料结实后,然后拨动车盘,利用车盘旋转的惯性,双手向上扶泥,把泥料揉练,除去内部应力,借助泥料的可塑性,把泥料拉成花瓶口时,用锼壳、篾弓等工具将泥料向上、向外展开,拉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毛坯。
(3)碗坯定型:用草叶把瓷坯边沿修平整,然后用篾弓轻按坯内展开,按照产品口径大小规格拉成碗坯,最后用割具取下碗坯,平放在碗板上。这样,传统陶瓷工艺手工拉坯成型完成。
传统手工修坯工艺操作如下:
(1)取半干燥的碗坯倒放在车盘垱头上,拨动车盘旋转,敲正碗坯。
(2)用大坯刀修去碗坯底部余泥,然后按照产品造型,用小坯刀修去碗脚和碗边的余泥。
(3)用浸水布轻擦碗坯外向,使之光洁,不沾土粒。
(4)双手取出碗坯,平放在碗板上,待碗坯干燥后,就可以进行画花、画人物、鸟兽等,然后上釉,烧成瓷品。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