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厦门市总工会修缮工会旧址,成为重温工运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继承先烈遗志 传承红色基因
2018-04-28 09:40:00 来源: 作者:

春天的和风拂过厦门市大同路的车水马龙,富有年代感的居民楼里不时传出南音的婉约声调,绿荫掩映处,位于大同路土堆巷口的红砖小楼别具一格,骑楼建筑风格中透出岁月悠长的味道。

91年前,厦门总工会在这幢红砖小楼里成立,如今,小红楼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工人运动原址之一,也是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流转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光辉在八闽大地绵延涌动。428日,修缮后的厦门总工会旧址陈列馆正式亮相,静态的文物变身陈列馆,承载传承历史的使命。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市总工会曾先后对工会旧址进行过三次修缮,就在今年,市总工会再一次对旧址修旧如旧,修缮后的厦门总工会旧址陈列馆将作为反映厦门工运历史的重要平台,向市民群众免费开放,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从另一角度说,旧址也是工会人的精神家园,让工会人走进旧址,重温工运历史,不可不谓意义深远。

91年前   厦门工人有了

踏入土堆巷,四周霎时安静下来。这是一座三层西式红砖建筑,历经91年岁月沧桑,小楼依然气宇不凡。小楼门头处,厦门总工会旧址牌匾格外显眼,牌匾题字为叶飞上将在1961年亲笔手书。

时间回到1926年,八闽大地春暖花开,革命形势渐入高潮。当年的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中共党员罗扬才在厦门工人中积极开展活动,北伐军挺进闽南,厦门工人极为振奋,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以加薪为目标的罢山罢海运动。1927124日,在罢山罢海的高潮中,厦门总工会在此成立,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为厦门工人运动的指挥部。

成立大会是晚上举行的,因为电力不足,会场显得昏暗,工人们就点燃蜡烛来照明。成立大会上,工人代表们围在长桌旁,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长罗扬才和工运委员杨世宁先后讲话。他们的讲话让工人们明白,不组织工会,就没有力量,就会受人欺,要解放只有靠自己。

随后,大会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出30多名总工会委员,选举罗扬才为委员长,杨世宁为副委员长,吴世华为秘书长,粘文华为组织部长,柯子鸿为宣传部长。大会在劳工神圣的口号声中结束。

厦门总工会大牌,是一块油漆的木牌,白底黑字,一米多长,一尺多宽,是在成立前就准备好的。成立那天早上,大牌就被挂在了大门口的左边。那一天,通往小红楼的土堆巷,好不热闹,工友们进进出出,前来祝贺自己组织的诞生,人人脸上都露出自豪的神色。

成立之初的厦门总工会,只有公章一枚、手摇电话机一部、油印机一台。当时总工会脱产干部的工资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从不计较,积极热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三个月后,工会会员数量从5000多人增至2万多人,基层工会增至30多个,成为大革命时期厦门革命的中坚力量。

三次修缮   历史得以传承

192749日,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厦门总工会遭到破坏,罗扬才、杨世宁被捕,并在福州英勇就义。厦门工人运动被迫转入地下。

此后,小红楼被作为民宅使用,先后有不少居民入住,建筑的部分面貌有所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小楼历经三次修缮,保留了红砖外墙、圆拱式柱廊等基本外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总工会陆续收回旧楼,将它转变为厦门总工会旧址纪念馆

28日,厦门总工会旧址陈列馆,历史与现实交错而生。走进陈列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工人运动历史沿革展示,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中,厦门工人运动的发展清晰可见。

再往二楼走,改革开放40年厦门工会成果展一览无余。史料记录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厦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让人看了心潮澎湃。想要看优秀共产党员罗扬才、杨世宁生前工作生活场景?继续往三楼走,不仅可以看到91年前罗扬才、杨世宁的办公及生活环境,还可以通过墙上的生平简介和房间正中罗扬才的铜像,深入了解其事迹。

修缮工会旧址陈列馆,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从修缮工程到布展工程完工,实际施工天数不足两个月。

负责本次修缮施工和旧址陈列馆布展的,均是黑龙江威联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钟先生说,修缮古建筑,秉承的是最小干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就已考虑了布展需求。

一般来说,布置展览需要在墙上打不少钉子,但为了尽量不破坏古建筑结构,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施工时就给布展区的墙体做了一层桁架式结构,相当于给墙体穿了一层外衣。将来,钉子都打在这层桁架式结构上,就不会穿墙而入了。钟先生说。

修旧如旧   攻克多重难题

修缮后的工会旧址陈列馆还原了历史面貌,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了解到工运历史,然而,旧址陈列馆的修缮过程却极其艰辛复杂。

旧址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但小红楼毕竟是个文物,没有图纸,缺乏史料,如何才能还原历史?

为此,厦门市总工会和设计、施工团队邀请了历史专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寻找老照片;他们还找到以前在工会工作的老同事,请他们回忆旧址修缮前的细节。

厦门市历史风貌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靳维柏,全程参与了修缮工作,此前,他还担任过鼓浪屿申遗古建筑修缮督导检查组专家。要还原文物古建的历史面貌,必须反复考证历史沿革。为此,靳维柏从去年开始就在史料中,做足了功课,再通过现场勘查和解剖,找出了曾经20多个被封闭的门窗,经过重新修缮,这20多个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门窗得以重见天日。

在旧址陈列馆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落灰线不规整的红砖,这就是珍贵的烟炙砖。据靳维柏介绍,烟炙砖是一种古材料,从前,烟炙砖要由柴火窑烧制,烧砖的过程中表面会自然形成不规则的黑线,两块红砖的条纹拼起来形成燕尾形状,因此又被称为燕尾砖,当时价值不菲。

为了还原古建筑,靳维柏与施工团队费了不少周折。后来,几经打探,施工团队听说泉州一处正要拆除的老房子用的正是这种砖。

听到这一消息,靳维柏清早6点就从厦门赶去泉州,现场鉴定后发现,那处老房子所用的砖,正是他们急于寻找的烟炙砖!经过现场挑选、剥离、装箱,倒腾了三次运输,连夜搬砖,终于将3000多块烟炙砖运回了小红楼。后来,这些烟炙砖被用到了三楼围栏等处的修复。

修旧的另一大难题是工期紧,难度超乎想象。旧址三楼楼板的木梁,设计时本以为只需更换7根,但打开后发现大量虫蛀,柱子严重腐败。经勘查考量,必须更换21根。突如其来的大工程量,使得修缮难度增加、技术要求更高。为此,工程领导小组和设计施工单位争分夺秒,在极短时间内,拿出了解决方案。(邓婕 李剑婷)

革命遗址点击>>

厦门总工会旧址位于厦门大同路土堆巷68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系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西式红砖建筑,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面宽13.6米,进深15.2米。1927124日,厦门总工会在此成立,引领厦门工人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旧址现已辟为厦门总工会旧址陈列馆。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坚持不扰民 改造提升周边环境

取得周边居民的理解支持也是本次修缮的一个重要工作。尽管修缮工期紧,但厦门市总工会坚持休息时间不开工、不扰民。但旧址在老城区的巷弄里,施工面积小,周边居民多。施工中产生的灰尘、噪音难免影响到周边居民。

为此,市总工会领导、思明区政府和鹭江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的领导时常走近居民,挨家挨户地帮做解疑释惑工作。同时思明区政府还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渐渐地,大家对修缮工作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声音>>

靳维柏:参与厦门总工会旧址修缮,是我的荣幸。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厦门工人运动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工人运动从经济需求逐渐转为政治斗争,这是革命的必经之路,对中国改革发展进程意义重大。所以,厦门总工会旧址的修缮也是必行之举,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厦门市总工会与工人关系亲厚,令人动容,希望今后越来越多人来到旧址陈列馆,了解历史,从而立足本职,为厦门的建设发展加油助力!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