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人笔记中的洛阳桥与蔡锡
2018-04-12 17:37:25 来源: 作者:

(来源:2018-02-27 洛江方志)

蔡襄造洛阳桥,《宋史》载甚明:“(蔡襄)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使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我读过的最早建造桥诸事的笔记是北宋方勺的《泊宅编》,书中道:“泉州东二十里有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辄数日不可渡。刘鋹据岭表、留从效等据漳泉,恃此以负固。蔡襄守泉州,意造桥,两岸依山中讬巨石,因构亭观。累石条为桥基八十所,阔二丈、其长倍之,两头若圭射势,石缝中可容一二指釃海水。每基相去一丈四尺,桥面阔一丈三四尺,为两栏以护之,闽中无石灰,烧蛎壳为灰。蔡公于桥岸造屋数百楹为民居,僦其直入公帑,三岁度一僧以俾掌桥事,故灰常若新、无纤毫罅缝。春夏大潮,水及栏际,往来者不绝,如行水上。十八年桥乃成,即多取蛎房散置石基上,岁久蔓延相粘,基益加固矣。元丰初,王祖道知州奏立法,辄取蛎者徒二年。”嗣后有孝宗年间泉州太守程大昌的《演繁露》一书所述多同,中有“桥成,蔡公因书桥旁曰‘万安渡桥’,又别为一记载其首末。”之语乃《泊宅编》所无,或《宋史·蔡襄传》所载源于此。

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成于1059年,即宋仁宗皇祐至嘉祐间。据明人徐勃《蔡忠惠公年谱》说,蔡襄两度知泉州,第一度为1056年2月上任6月离任,不足半年,推算此时桥已开建三年了。第二度为1058年秋上任,而次年桥成。方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年间,距洛阳桥建造时隔只二十多年,故所记当为叙实,但记载中似未明确造桥倡自蔡襄。据茅以升《洛阳桥》所记,洛阳桥900多年来受飓风水患及战争破坏,已有数度大修,但修桥者中唯有明人蔡锡为著,他皆鲜记。

蔡锡宣德年间出知泉州,明人朱国桢《湧幢小品》记:“俗本传蔡端明(襄)造桥移檄海神,一卒应募,得‘醋’字而还,解曰‘酉月廿一日’,此事亦奇,然实国朝蔡锡之事。端明既有神助造此桥,后复圮,锡以泉州知府修之。发石有刻文云‘石头腐烂,蔡公再来’,遂改名曰‘万安桥’云。锡字廷予鄞县人,官大理卿,两姓合一前后二蔡,殆其再世乎?”朱国桢明天启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博学多识,其说谓“醋”字事与“万安桥”之称非关蔡襄,不知何自?其后又有清康熙间吏部尚书宋犖《筠廊偶笔》记其事,但似有再造洛阳桥之说了。记云:“闽中洛阳桥圮,有石刻云‘石头若开,蔡公再来。’鄞人蔡锡为泉州太守,欲修洛阳桥,跨海难施工,锡以文檄海神……人不知而以其事付端明,且以为传奇中妄语矣!”按此说,桥于其时已几无存,而今之桥几为蔡锡所造的了。与宋犖同时的华山隐士王弘,在其《山志》一书中云:“泉州有蔡忠惠(襄)《万安桥碑》,其文与字差堪伯仲……后予至泉州,手摩其碑……此即世所谓洛阳桥也。唐宣宗以其地风景似洛阳,故名。桥乃众等募修,桥成,适蔡忠惠以入觐过,众因求为文书之勒碑。文甚平实,载修桥人名氏甚明,无他说也。”此说却看不出蔡襄与造桥有何干系,而碑文也是路过应求而书的。清乾隆时赵翼《檐曝杂记》:“少时见优人演蔡忠惠修洛阳桥,有醉隶入海投文之事,以为荒幻。及阅《明史》,则鄞人蔡锡守泉州时事也。余至泉州过此桥,果壮丽,桥之南有忠惠祠,手书碑犹在,旁有夏将军庙,即传奇所谓醉隶夏德海也。桥名万安曰洛阳者,其地有洛阳社,此水亦名洛阳江也。按《闽书》以此事属蔡锡,并记桥圮时有《石谶》云:‘石头若开,蔡公再来。’以为锡之证。而《坚瓠集》、《名山记》皆亦以为忠惠事……公造桥时以之书符檄,故能达海神云,其说不经,而《府志》两存之,究未知其为襄与锡也?”赵翼才识其时无伦,亦以海神事属蔡锡。又有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亦记蔡锡修桥事,不过与《筠廊笔记》大致相同,古人笔记转相抄摘现象很多,疑此亦是,不再赘述。

据茅以升《洛阳桥》说,桥圮毁再大修有十七次之多,而古人笔记中惟蔡锡之载为多、且以海神事属蔡锡,大概应能说明其时已再成两岸阻隔、且重修良为不易,而锡竟使绝而复通,较前之修者其功厥伟,故得独传。或许今之桥早已全非蔡襄时面目,民间唯知蔡襄,固与世俗好集众善于名人一身之故,亦与我们今天介绍洛阳桥时唯提蔡襄,而屏蔡锡于无闻而然。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