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春秋 > 宋元明清
瘿瓢山人黄慎为何改名
2018-04-11 10:14:19 来源: 作者:

□张祥经 王官金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因此“画品首重人品”是中国画论中一条重要准则。清代中期,扬州云集一群具有革新、创造精神的画家,人们称之“扬州八怪”。而这八怪中,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黄慎,以其品性卓绝、耿介爱民、革故鼎新的精神,自创画风,影响了一代代书画后人,后人赞其“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1687—1770),出生于福建宁化,原名盛,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生于贫困农家。幼时,长辈给他取名“盛”,字“恭(躬)懋”。“躬懋”解作“躬逢盛世”,恰好同“盛”之名相应,表达长辈希望他能在吉祥美好的世道生活。然而,他经历的是“兀兀以穷年,西驰复南走。丰年儿啼饥,道在形吾丑”,丰年时还过着“儿啼饥”的苦日子。在灾年旅途中。看到的是“老儒守饥馁”“今日欢乐场,明日空寂地”。为此,他对所谓“雍乾盛世”的虚假繁荣非常反感,毅然把“黄盛”改字又改名。

    当时,大部分画家都争相逢迎,大绘《康熙南巡图》《万树园赐宴图》《乾隆万寿图》等粉饰太平的画作。黄慎却独树一帜,用笔描绘揭露社会残酷现实的《群乞图》,比宋代郑侠的《流民图》、元代佚名的《流民歌图》、明代周臣的《流民图册》更有典型性与现实意义。

    再看那《渔翁渔妇图》,卖鱼而归的渔妇手提售鱼所得的菜肴,肩扛米袋,向笑呵呵的渔翁揖拜施礼,题诗“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酒出横塘”。与那班御用文人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绘成山水景中摆设的“假渔翁”有天壤之别。

(来源:福建日报 2018.4.2 第10版)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