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山县名源自苏峰
2018-04-08 10:53:48 来源: 作者:

□林进成

    苏峰山在宋之前名为东山。铜山在民国四年(1915)筹备建县之时,因与江苏铜山县重复,故取东山旧名,实即苏峰山之名,故苏峰为东山之源头。

    苏峰山有称东陵山、川陵山、苏尖之名,其名常见于本域大儒笔端。蔡保祯(明代知县蔡方平子)作《咏川陵行宫》:“南宋帝子宫,结向蜃楼侧。于今海宇清,疑见千宫色。”称其雅;也有明巡海道蔡潮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可知其秀;更有清代文儒陈文华作《苏柱擎天》:“天垂南畔势如倾,赖得苏峰一柱擎。千载长存苍翠色,春来最喜望中明。”故称其峻。

    苏峰山因其雅其峻其秀,游之心旷,观之神怡。在苏峰山西北坡一侧海岸前沿的断坎处,以及苏峰山西北瑾山的磨仔墩遗址,是两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其遗址与大帽山贝丘遗址、台湾台北圆山、澎湖良文港、诏安腊洲村贝丘遗址、漳浦香山贝丘遗址有共同的新石器文化特征,苏峰为东山源头有据可寻。

    宋代的东山缺乏历史记载,苏峰东部“东京”的传说仍是个谜。“沉东京,浮南澳。沉乌礁,浮大帽”的俗语多有流传,指向南宋王朝暂驻东山的可能。

    苏峰山东北方向沿山腰蜿蜒一路桥,桥跨东北一山谷,谷底名为白沙澳。雨季来临,山泉汇于山谷,于白沙澳集成一溪瀑布。此瀑布虽非壮观,然其池水全年常注,别有一番风景。山上石泉之水点滴有序,注池有声,与浪涛之声相奏成趣。此地为开阔地带,沙滩既有瀑布冲刷,又有海浪淘洗,沙颗层次分明,奇白无比,故称白沙澳。

    澳四周礁石奇形怪状,有的如“龙瓶”似“石龟”,如“鲨鱼”似“元宝”,又有“童子拜观音”“猴子窥井”,形象各异。近海之处有一岩洞,浪击岩岸,涛声震耳,如雷鼓轰鸣。因其奇景奇观,此处被钓翁们称为水仙童澳。该处清泉甘甜爽口,儿时食用白沙澳之水熬出的白米粥,独配苏峰山下的蒸番薯,或是苏峰山下任一海产,就是挥之不去的无穷回味。

    苏峰山北部山底为礁岩断壁,风蚀、海浪冲击特别猛烈。也因为苏峰山沿海四周嶙峋分布的岩石阵营,才使该处遭千年肆虐而愈显峻峭。看似脆弱的风蚀地貌,其自身已是经过几番重塑再平衡。

    白沙澳为儿时常恋之处,只因在食品匮乏的年代,这里提供给我们最弥足珍贵的食物来源。对乡土的眷恋和感恩之心,因其礁岩秀美雅趣而如影随形,也因其脆弱不可复制而倍感珍惜。

(来源:福建日报 2018.3.26 第10版)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