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宁朱大仙墓
2018-02-01 16:53:24 来源: 作者:

杨进龙 文/图

dx.jpg

    山顶的朱大仙墓

    朱大仙是流传于港澳地区民间的一个比较罕见的信仰,现仍流传于一小部分渔民之间。澳门特区政府已将“朱大仙信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清单,正在进行调查工作。香港特区政府则于2014年将“朱大仙醮”(香港仔合胜堂)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通志·仙释》上有一条关于“朱大仙”的记载:“朱大仙,建宁三溪人,失其名。旧传尸解于三溪山中,今称朱仙嵊。岁旱,乡人取嵊顶石迎下,雨随车至,四方信奉之。”三溪,即现在建宁县溪口镇杉溪村。

    建宁县有一座近千米的高山,山名朱道嵊,山顶有座宋朝古墓——朱大仙墓。朱道嵊现隶属于建宁县溪口镇高山村,距离杉溪村两公里。民国版《建宁县志》卷二“山川”记载:“小径转出朱道嵊,其山纡回,展布数里。宋末,山下居民朱某于山顶结为庐,清修得道,羽化于此,故以为名……其山在左属南丰、新城二县界;右麓为蓝田保东坑、黎源,趋前为狐狸隘,均通新城小道。”新城,指江西省黎川县。

    港澳地区朱大仙信仰和建宁县的朱大仙有没有关联呢?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即民间信仰的传承会随着地域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里的先民在保存种群繁衍的同时,也在向外迁徙,在宋末至今的700多年,随着信仰朱大仙的人群流动及姻亲关系,逐渐由建宁山区经赣东、赣南扩散到广东沿海。

    冬日的一天,我们一同探寻了朱大仙墓。朱大仙墓位于高山村海拔800多米的朱道嵊山顶,上世纪90年代被盗,后重修。至今,东坑当地还流传着和朱大仙相关的传说,朱大仙为杉溪村人,原为长工,于朱道嵊山顶得道成仙。朱大仙墓有诗云,“白日风扫地,黑夜月悬灯”。

    朱道嵊山上有座古庙,庙门上的题字为“朱道嵊”。朱道嵊地理位置在两省三县交界处,至今建宁县及周边的江西省黎川县、南丰县都有信男善女前来烧香祈福,尤以黎川县西城乡的信徒为众。

    建宁县的朱大仙信仰历史已有700多年,遇岁旱,居民虔祷之,后又添加祈求健康、生子等愿望。而朱大仙信仰在港澳地区虽然已经流传了近百年,但因其信仰群体人数较少,族群相对封闭,供奉庙宇位置偏僻,故而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对朱大仙信仰的研究,过去关注的人并不多,多见于民间文史工作者的调查、报道,对港澳地区朱大仙信仰的来源一直缺乏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研究。

    (来源:福建日报 2018.1.29 第11版)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