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情 > 八闽习俗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2017-10-25 11:45:24 来源: 作者: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民俗

编号:Ⅹ-81

申报地区:福建省南安市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英都镇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部,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在此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英都春节习俗由正月初二的祭祖、正月初九的拔拔灯会和正月十一的“割香”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拔拔灯会是整个年俗活动的高潮。

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促进了英溪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南宋淳祐年间,陈姓船夫为祈风调雨顺,从丰州九日山的敕建昭惠庙分灵到英都奉祀,并创造性地将上元观灯改为更具喜庆气氛的“天诞日”游灯。游灯队伍的灯笼以大绳拉拴,为首者肩负大绳弓身拉动队伍前行,生动再现了英溪纤夫逆水行舟,与自然相搏的壮观场面,堪称一绝。后来英溪船运式微,陈姓船夫迁徙别处,昭惠庙由洪姓乡民奉祀,拔拔灯会成为当地农民一年一度的祈福盛典,世代传承,至今已历七百余年。另有“车鼓舞”“花鼓唱”等民间文艺形式依附于拔拔灯会流传下来,现已成为灯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拔拔灯会活动再现了当年英溪纤夫拉纤行船的场景,从一个特殊角度反映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今海内外的南安乡亲几乎每年都会踊跃回乡拔灯、观灯,拔拔灯会成为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为团结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家乡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image033.jpg

(文字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