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情 > 八闽习俗
元宵节 (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2017-10-25 11:42:18 来源: 作者: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民俗

编号:Ⅹ-71

申报地区:福建省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 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马尾、马祖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岸,相隔不到一百海里。两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元宵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节俗活动,这一习俗的起源与闽江口两岸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据说很久以前,玉帝三太子因打抱不平而触犯天规,被贬凡间,投生渔家,在东海岸边与讨海人同甘共苦。他扶困济贫,慷慨仗义,为帮助渔家驱邪消灾,与龙王三太子发生争斗。玉帝大怒,派天兵捉拿,处以分尸三段的酷刑后,将其头部扔在黄岐半岛和马祖列岛之间的“马祖澳”。正月十一日,半岛渔民将玉帝三太子的头抱回岸上,设坛祭奠并尊之为海神。此后每逢正月,渔民们都会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在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以为纪念。这一活动世代相沿,长期传承不绝,逐渐成为马尾和马祖两地的习俗,寓有祈求平安富足之意。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不断加强,马祖居民和海外侨胞纷纷返乡寻根问祖。福州马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与海峡对岸的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继承传统,联合举办马尾-马祖闹元宵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约在正月十一),马尾方面将制作好的各式花灯航运至马祖列岛。马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心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给马祖岛乡亲送春联、送闽剧,举办书画摄影展览,马祖乡亲则在元宵当天过海峡到大陆参加马尾灯会。每年元宵之夜,马尾与马祖两地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烟花爆竹五光十色,踩街队伍翩翩起舞,欢快热闹的气氛令每一位身临其境者深受感染。尤其是“两马”并列的彩灯制作精巧,寓意深刻,十分引人注目,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盼团结、求统一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地区,以灯会为主要表现形式。据南安桃源《傅氏族谱》记载,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在南安丰州兴建唐王宫(桃源宫)。元宵节时,傅实按照长安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其后当地相沿成俗,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活动。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其中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内容,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做“出灯”。

泉州闹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其中包括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南少林武术和各种文艺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泉州元宵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听香”者一般为妇女,她们手持点燃的香,倾听别人不经意的话,借以预卜吉凶。除此以外,泉州人还要食用元宵丸、润饼菜等应节食品,寓意全家团聚。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一项全民性活动,届时满城出动,人流如织,一派兴旺热闹景象,连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也都组团到泉州参与灯会,共庆佳节。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此成为当地社会繁荣稳定的具体表征和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具有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晋江市

海峡两岸有两个同名为东石的滨海乡村,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有一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世称“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明代以前已有晋江东石人到台湾谋生,嘉靖年间去台人数增多,他们开山拓海,垦植新区,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在台湾形成东石、布袋嘴等村落,还将晋江东石嘉应庙的“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东石乡建庙供奉,现在台湾已有二十多处嘉应庙分炉。

东石数宫灯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都要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内。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主事者通报当年台湾及当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然后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杯数最多的人放鞭炮,以大红甲吹迎请红绣球灯回家。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中,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晋江东石挂宫灯时,台湾的东石乡亲于正月十三提前派人回乡祭祀“三公爷”,同时带来与过去一年内台湾乡亲新婚数相符的宫灯数,再捎回故乡的宫灯数,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这种世代相沿的元宵数灯习俗反映了两岸东石人对家族兴旺、子孙昌盛的热切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仙游县

枫亭位于福建莆田、泉州两地交汇处,是集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枫亭元宵夜游灯的习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在枫亭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举行,参与者达四千余人。仪仗队簇拥着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前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则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行进。由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等组成的灯架队阵容壮观,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中融入了戏剧、杂技和灯艺技巧,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童身舞别具特色,成为福建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更是让元宵游灯锦上添花。

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杂技等各类艺术融为一体,构成千年古镇的独特民俗,在福建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枫亭元宵游灯的节俗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成为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一种重要文化媒介。

 

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连城县

客家是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区,由于战乱等原因,从西晋开始,客家先民先后五次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文化和风俗,逐步形成闽西客家传统的元宵节庆活动。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闽西的连城县、永定县、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五个客家聚居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包括连城姑田游大龙、连城罗坊走古事、连城芷溪花灯、永定抚市花灯故事、连城新泉烧炮等。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具有全民性、娱乐性、竞技性、神秘性、艺术性等特点。连城姑田游大龙承传至今已历二十二代,主要道具大龙采用杉木板、篾条、棉纸、牛皮等制作,整个活动由迎接“公爹”、制作大龙、游前准备、出龙、游龙、烧龙等环节组成。连城罗坊走古事承传至今已历二十八代,主要用品古事棚重约200公斤,活动包括组织落实、制作古事棚、安神斋戒、准备活动、竞走古事、古事下溪等环节。连城芷溪花灯采用竹篾、棉纸、通草纸、蜘蛛纱、米粒珠、彩色木偶头、琉璃杯、五彩小绒球、火螺、花灯竹等制成,其制作包括劈竹篾、制作花灯骨架、刻花板、上糨糊布花灯、制作走马灯、组装花灯等步骤,承传至今已历二十五代。新泉烧炮承传至今已历五代,活动所用器具主要有鞭炮、门板、香纸、蜡烛、“三太祖师”菩萨轿、锣鼓、十番乐器等。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习俗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社会形态、传统精神赖以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文字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