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洛江刘氏家庙
2017-08-25 20:46:15 来源: 作者:

(原载《闽南》杂志 2017年第二期)


桥南刘氏家庙,坐落于由南向北通往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的桥南古街右侧(现桥南街391号),离洛阳桥百余米。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由刘氏族人刘钦义主持,建成了祠堂的主体。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刘缙(字愧吾,官至广西苍梧司令,芝山洛阳派第14世)扩建“下落”,终完成整座祠堂。现存系清末重建、1998年重修,为两进三开间石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大门前方10米左右有堵照墙,上嵌一方石刻,上有“名谏清卿”四个大字,笔力雄健,乃明代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在位)赐匾。大门与照墙之间则是一方约170平方米的石埕。庙中厅堂左右两侧墙壁上有仿写刘氏甥文天祥丞相字体,右为“忠廉”,左为“孝节”,各又加笔划形若“飞凤下田”的“福”字和状如吕洞宾佩剑的“寿”宇,形成“忠廉福”和“孝节寿”之意,人们观之无形中受到一堂“善有善报”的道德教育课。

image003.jpg

刘氏家庙

从大门到大厅有许多对联,如大门联为“乃文乃武奕世簪缨;惟忠惟孝传家诗礼。”下落面对厅堂的石柱联为“制置贻谋远;麻沙衍泽长。”深井右榉头石柱联为“韬略两淮专闽;仰芝山而衍秀。”左榉头石柱联为“文章全浙持衡;坏洛水以朝宗。”这些楹联书法龙飞凤舞,宇里行间记录着刘氏先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丰功伟绩,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大门两厢,木雕人物,石刻花鸟,都是惟妙惟肖,具有明代雕刻风格。大门楣之上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墨宝“世承天宠”。家庙坐东南看西北,背靠“土地公山”,面朝洛阳江上浮起的“魁屿”(上世纪70年代初建洛阳桥闸被平整为桥闸的主体基础)。500多年前,桥南村落尚未形成规模,门前建筑稀疏低矮。站在祠堂大门前台阶上,眺望远方,洛阳江水自仙公山麓纵横交错的小溪流经河市、双阳款款而来,汇入江中;江北庄兜埔兜村落背后的群山层林尽染,翠绿一色:涨潮时的洛阳江江水浩淼,波涛汹涌,这一切景致蔚然壮观,一览无遗,尽收眼底。海风徐徐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桥南地处泉(州)福(州)通衢,每当地理学家路过此地,伫立四周望望,不禁惊叹该祠为“金牛夺印”宝地,此地风清气正,必定会人才辈出。

image005.jpg 

果不其然,桥南刘氏地灵人杰。“刘氏家庙”从大门进入的“下落”上方到“三开间”大厅上方悬挂着19块牌匾,加上照墙上的“名谏清卿”,共20块。它们是“名谏清卿”“四代一品”“忠孝两全”“晋阶太保”“祖孙进土”“父子进士”“尚书”“少卿”“名宦”“乡贤”“提学”“翰林”“戎总”“会魁”以及6块“文魁”,这些反映着桥南刘氏自明以来,簪缨相继,人才辈出,其中有文武进土5人,举人达13人(含进土前中举5人),战功升迁5人,恩纶诰封8人。以文武两类官职来分:文官知县以上14人,最高至东阁大学士;武将守备以上10人,最高至兵部尚书。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两位(祖刘弘宝、刘麟长)官至一品,两位(曾祖父刘时达、子刘廷煽)封赠为一品,故有“四代一品”之荣匾。深入稽考历史,更为惊叹的是:从万历乙酉(1585年)刘弘宝中进士,至万历戊午(1618年)刘麟长中进士,这33年间,桥南刘氏居然出了两文进±两武进士(乡进士不计入)。一个人口才近百人的村子里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现这么多文武人才,恐怕是当年闽南乃至全省的奇观。可见,桥南村是个泉州东门外文武双全望族之村。明末书法家张瑞图惠赠“世承天宠”墨宝,是作者对刘氏族人的人才辈出而有感而发。

image007.jpg 

“刘氏家庙”悬挂的每一块牌匾就是一部故事,向后人讲述刘氏先人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光辉事迹。仅举几例:

“名谏清卿”,明熹宗赐匾刘弘宝。刘弘宝(乾隆版郡志写作为刘宏宝),字公可,万历乙酉丙戌联第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给事中。作为文官,他爱惜民力,反对奢靡腐败,主张勤政为民办实事,又不畏丢官杀头,“死谏”朝廷力戒骄奢淫逸和不关心民众疾苦之举。虽因谏君身受“杖刑”,但还是执着冒死上谏,计上书谏阻滥征奇巧器玩6次相滥征丝织品4次,治水救民1次。最终因建议治水,民虽避免洪水之难,但新分洪淹及皇陵,上治罪治河考虑不周的官员,累及倡议治河者,他被贬为潮州典史。刘弘宝担任浙江参政期间,其为官座右铭为:“视公如家则不敢苟,视民如子则不忍伤,视同类如己则无便利心,视禄位如寄则无患得失心。”他施行重教轻刑,民有过,只用蒲鞭示辱,民感其德,社会安定。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粗粝蔬布终身一日,所居不蔽风雨星如也。”后来明熹宗为他平反,诰封太常寺卿。同时,因他著有《尚书说×谏垣遗稿》《诗集》,又善“理学”,故谥“文清”,并赐建“名谏清卿”石牌坊于桥南,予以表彰。浙江省列为“名宦”,福建省列为“乡贤”。

“晋阶太保”,荣获者刘麟长。刘麟长,字孟龙,号乾所,万历四十七年己未联捷进土,刘弘宝之孙,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员外司、常州通判、昆山令、南户部主事、南户部郎中、两浙学政、四川建昌参议、川东参政、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太学士。他以清正廉洁、不与权宦阉党魏忠贤等同流合污,被载入史册。他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时,接管皇极门等建设工程,“内监揭开工数浮至30万金,麟长躬亲督造,极力争执,以6000佥竣事,计节省数十万金”。之后,在疏浚京城沟渠、宣武门改造,卢沟桥维修等工程及其他大宗采购问题上,抵制和揭露了贪官造假从中吞饱私囊的行为,受到仇视报复,被“削职为民”。崇祯初年,刘麟长得到平反,官复原职。后转为昆山令,“除隶役之虐民,禁酗肆之恶习,清漕粮之积弊,父老为塑像于候潮旧址祀之”。

“玉音:忠孝两全”,荣获者刘光鼎。刘光鼎,字尔铉,号禹金,万历乙卯(1615年)武举,天启乙丑(1625年)武进土,授青州守备。刘光鼎以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宁死不屈、为国殉难的精神为后人所传颂。明末,孔友德率部叛乱,朝廷召其父都司都指挥佥事刘廷藩(万历丙午1606年武进土)率兵征讨。其时,其父已年老无法带兵出征,刘光鼎上书代父出征。初获胜利,后寡不敌众被俘。敌“厚诱之降”,光鼎曰:“疆场失,百姓靡宁,恨我孤军不能逐北,岂肯偷生屈尔小丑哉?”后遇害于驴粪桥。朝廷闻之赐匾曰“忠孝两全”,“州人立祠祀焉,载入忠贞志。”刘光鼎殉难噩耗传来,举家哀恸。刘廷藩止之曰:“吾子能殉艰,虽死犹生,吾有子矣!”此事传出,人们深深为刘廷藩这种以国家为重,不为儿子战死沙场而悲,反为儿子能为国捐躯感到高兴的精神所感动。

桥甫刘氏先人以上这些表现来自于始祖的正能量基因的嬗传和忠贞爱国、清廉爱民的优秀品质的浸润滋养。桥南开基祖刘辰治(刘氏宗谱称芝山洛阳派始祖),系南宋抗金名将刘镝的第九代裔孙,于元末自今石狮祥芝大堡迁此。时为十二评事(七品),分掌平决刑狱和出使推复(即今负责审批官员等出入国境之事务),娶杨氏,称三泰孺人。刘辰治卒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杨氏卒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十月。据载,刘辰治任官清廉勤政,办事公道,教子为贤,治家以德,诚以待人,和善接物。杨氏在家相夫教子,劳作持家,因地制宜,维持生计,除了耕作之外,在家中养鸭群,到洛阳江涂滩里捉小螃蟹捣碎为母鸭饲料。因鸭食了螃蟹后下蛋又大又多,自己吃不完便拿到市场去卖钱以弥补家庭消费。刘辰治夫妇的风范遐迩闻誉,也感动堪舆学家张定边,张特地赶来拜访,并选择一块“莲花宝地”给他们,并交代葬法:“穴在数块岩石之中,场地狭窄,棺木宜竖葬,数世之后,刘氏子孙则如莲子,可达千子万孙。”也许真有此事,桥南刘氏人丁兴旺,繁衍较快。目前本村有3000多常住户口,在国内则分支泉之周围的市区及河市、北峰、浮桥,外邑的惠安白沙,福州台江、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国外则分吏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美国等国,这些子裔在各行各业都有可圈可点的业绩,成为某个区域的佼佼者。

image009.jpg

桥南刘氏家庙以它的悠久历史、独特建筑风格、重要历史人物的史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其它特色,使之具有较厚重的历史价值,被社会所关注,被文管部门所肯定和重视。它于2001年6月6日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被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定为“八闽名祠”。它以独特的古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来往洛阳桥和蔡襄祠的游客,成为这块旅游部落的重要观瞻。庙中陈列的刘氏先人的锐意进取,功成名就的事迹则激励了刘氏族人以及其他人们继承先人殊勋,发扬光大,努力拼搏,为家族为社会争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