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泰,让美丽长驻乡村
2017-08-21 17:41:00 来源: 作者: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林少波

美丽乡村如何建设?长泰县的做法是:围绕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发展定位,突出农村实际、产业特色,探索出具有闽南风、长泰味、标准范的长泰模式

截至7月底,全县先后形成特色标准30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4项、国家标准5项,建成美丽乡村63个,培育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后坊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上蔡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典型,顺利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

长泰模式之下,标准化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当地政府从农村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践行生态为先、生产为基、生活为本、生意为要的四生融合理念,带动农村越来越美、群众越来越富。

昔时脏乱村 今日美景园

走进坂里乡新春村,但见坂里溪清水流淌,慢步道两岸青草茵茵。整治前,坂里溪是一条臭水沟。村支书汤链金说,现在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不只是新春村,长泰县乡村一度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从何入手?

答案是:生态为先,即综合运用旧村土地复垦、流域水环境整治等措施,治理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保护水域、湿地、良田等生态空间。

县里深入开展六个专项治理和全民综合治水三年行动,岩溪镇湖珠村在全县率先开展整治,如今湖珠溪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4年来,长泰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9亿元,推进生猪养殖、农村垃圾、工业排污、矿山石材、水土流失等专项治理,实施房前屋后无垃圾、鸡鸭圈养无异味、河道沟渠无污水、道路两旁无丢弃等村容整洁四无标准,全县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

长泰县现已建成63个美丽乡村,打造11个观光级旅游示范村,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率96.5%

整出好土地 结出好果实

今年暑假,位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格林美,游客三五成群在葡萄架下体验自由采摘的乡间野趣。据了解,采摘高峰期每天人流量超过3000人。

环境整治了,土地的生态好转了,但最终用途还是农业生产。长泰县坚持生产为基的理念,把全县作为一个大特色农业产业园来规划开发,重点依托陈巷镇、岩溪镇、坂里乡三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花卉走廊3万亩,推广设施农业2.2万亩。

目前,陈巷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本成型,岩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坂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完成规划部署。其中,岩溪镇聘请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专业团队,依托自身生态优势,规划8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高效农业种养区、生态农业发展区、休闲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打响慢活品牌,打造墁农田”“蔓山林”“漫渔牧”“慢出游,形成全园区发展一张图。

此外,县里高标准规划,找准7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特色农业项目,力促项目落地。截至上半年,7个特色现代农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15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89.6%

村貌改变了 住房改善了

村民都住上楼房了,门前屋后就是公园,空中蜘蛛网也不见了…… ”这是曾在陈巷镇古仓村驻村的郑晓辉,重返故地时见到的惊奇一幕。这一变化源于一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为着力点,推行分类分步、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量力而行、梯度推进,将全县作为一个大花园、大景区、大生态园、大文化园来整体经营。目前,全县62个建制村启动了美丽乡村规划编制,48个村完成了编制,44个通过专家技术评审。

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六多六不原则——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长泰县委书记方木荣说。

长泰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县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城镇新建楼房沿街一律采用地中海风格加闽南元素,村庄房屋立面按红砖白墙燕尾脊进行改造,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

腰包鼓起来农民乐开怀

绿水青山回归了,金山银山还会远吗?方木荣说。

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长泰县出台加快花卉产业发展、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农家乐和旅游民宿等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引导农民转产、转业、转型。

眼看着村子越变越美,在政府的指导下,许多农民做起休闲产业。在陈巷镇雪美村,村民杨跃成经营一家200多亩的休闲农场,做起水果采摘、垂钓、民宿、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一到周末就供不应求。

如今,长泰县已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农业龙头企业17家,发展休闲农业企业51家、农家乐327家,形成了马洋溪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龙津溪一江两岸,七星拱月、县城至岩溪3万亩花卉走廊等乡村旅游产业带,每年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

注重美丽乡村产业融入,体现乡土韵味,彰显闽南特色,留住长泰记忆。长泰县县长陈力予说。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