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沙县就有种植和制作乌龙茶的历史。由于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介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2~19.5度之间,年无霜期为270~300天,雨量充沛。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所产的乌龙茶质优。
清朝初期,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经济凋敝,民困日兹,沙县乌龙茶的种植和生产规模不大。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日见复苏,沙县乌龙茶的种植和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县内以制茶等为主的手工业已有相当规模,这期间随着沙溪航道的开发、利用,沙县成为闽中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同治元年(1862年)沙县乌龙茶始销口外约150余吨。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沙县乌龙茶外销达35万箱,计525吨,出口数量创历史最高记录。
民国三十一(1942年),沙县的富口、琅口、渔珠、管前、涌溪等地都办起了茶庄。琅口茶庄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最具盛名,成为闽西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之后,外县数十股土匪先后横行沙县境内,杀人越货,烧房勒饷,离城数里即危机四伏,民不聊生,导致沙县茶园荒芜。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沙县乌龙茶的种植面积仅10公顷,年产量7.9吨。
新中国建立初期,沙县的茶业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沙县乌龙茶等发展迅猛,198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566.67公顷,总产1885吨。县里成立了茶叶局,建起了沙县茶厂、高砂茶厂、夏茂茶厂等茶叶精制厂,年出口外销茶叶200吨,沙县的乌龙茶产销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
1982年,虬江乡西郊村村民王溪顺率先从安溪引进乌龙茶品种铁观音试种成功,建立了顺峰茶厂,并开发铁观音茶园26.67公顷。之后,西郊村、三姑村、墩头村、富口等地大力开发铁观音茶园。由于沙县气候条件优越,种植及制作的乌龙茶品种铁观音等质优。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种子直接播种的“菜茶”品种,因质量欠佳,效益低下,逐渐被市场淘汰。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沙县对乌龙茶品种结构进行了调整,对立地条件差的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对立地条件好的茶园进行改植更新。茶农分期分批淘汰品种不良的老龄茶树,改造低产茶园,新建优质高产茶园。1992年后,沙县先后引进乌龙茶品种丹桂、红芽观音、肉桂、凤凰单丛、白芽奇兰、元宵绿、九龙大白等茶叶新品种,并形成了以虬江、富口为主的乌龙茶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33.33公顷;以琅口、青州、高砂、南阳等乡镇为主的绿茶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733.33公顷。截至2000年底,全县茶叶面积达1400公顷,总产茶叶1808吨,总产值达2000万元。城区开发茶庄13家,茶楼12家。茶叶生产已成为沙县农村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
2001年后,沙县共建立四大茶叶生产基地(闽北乌龙茶品种夏茂水仙生产基地;早种福云六号品种生产基地;铁观音生产基地;茉莉花生产基地),良种推广面积达95%。茶树良种从乌龙茶发展至绿茶、花茶等20多种名优茶类。之后,沙县又针对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引导茶农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主要栽种乌龙茶品种铁观音、福云系列品种、黄旦、水仙、毛蟹、梅占等。当时,全县有初制茶厂100多家,茶叶加工机械2000多台(套),茶叶生产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户1000多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为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开发新品种,引进外资茶叶企业5家,台湾的富山茶叶有限公司从台湾带入采茶机、综合做青机、萎凋凉青机、柴油杀青机、液化气烘干机、速包机等先进茶叶生产设备,生产台式“清香乌龙茶”、“冻顶铁观音”、“东方美人茶”,产品销往山东、北京等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至2004年,沙县优新茶叶基地面积达1533.33公顷,年茶叶总产量达2500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实现利税近1000万元。茶叶产业已成为沙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5年,沙县山富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冻顶乌龙”、“肉桂”、“黄金桂”三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县政府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该公司生产的茶叶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消费者的青睐。但沙县乌龙茶的生产还存在规模小、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促进沙县乌龙茶的有序发展,提升沙县乌龙茶的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沙县建立茶叶交易市场体系,组建茶叶中介机构。同年5月成立沙县茶叶协会等,形成内与茶农相连,外与市场相接,做到茶叶的采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推进了沙县茶叶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006年,沙县宏苑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乌龙茶品种铁观音茶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这年沙县接到了欧盟市场要求进口茶叶的订单,一批茶叶(600公斤)出口欧盟,实现了三明地区茶叶出口欧盟零的突破,沙县也成为福建省外贸茶叶出口定点基地之一。2007年沙县又有2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3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了“QS”认证。全县建立了666.67公顷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和600公顷生态茶园,全县茶树良种普及率达98%,茶叶总体质量水平逐年提高。各乡镇主要产茶村、厂、场均建立一批初、精制加工龙头企业开展乌龙茶和茉莉花茶的精加工。至2008年,全县茶山达1533.33公顷,每年产茶3000吨,产值达6000多万元。乌龙茶等茶叶远销东南亚、欧盟的一些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