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的孔坑自然村人就有种植和制作茶的。茶树,属山茶科,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其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以上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之久;人工栽培的茶树,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枝横向扩展,所以,一般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树龄为50~60年。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列后露出种子,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宁化孔坑茶,亦称延祥茶,出自宁化县泉上镇的延祥村孔坑自然村,以产地命名。延祥村位于宁化泉上镇东北部,海拔700多米,四周高山耸立,满目青翠,地势西高东低,中央构成一个小盆地,早晨山岚如盖、云雾缭绕。雾汽收后,日光长照不休。云蒸日熏下茶叶生长养分积累丰富,所以其茶优质。而延祥茶中尤以孔坑茶质量最佳。孔坑位于该村西部,坐西朝东,上午阳光普照,太阳逐渐背西时,经常云雾缭绕,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势高、土质佳、日照好、云雾多,为茶叶的种植生长提供了独特优良的环境。孔坑茶之所以成为一枝独秀,享誉四方,实得之于山间自然雨露之灵气。因地处高山,季节比平原地区来得迟,这里的茶叶是在清明后、立夏前采摘。采摘茶叶须择晴天。晾干雾水后,用传统手工艺,精工细制,经茶工的巧手制作,那碧生生的鲜叶就变成了黄灿灿的孔坑茶。加工制作时,一般不让外村人看见,以免技术外传。孔坑茶味道清醇,沁人心脾。取一撮色泽金黄的延祥茶,放入透明的玻璃茶杯里,注入开水后加盖,一会儿注视杯中,嫩芽徐舒,宛若姝女初醒,继而卷叶轻绽,柔苗徐放。随着热气升腾,一片片,悠然沉浮,须臾一旗一枪,矗立杯底,或如缨枪林立,或若春笋破土,令人赏心悦目。启开杯盖,那清醇芳香的气息,迎面袭来,令人心醉。轻啜一口浓香满口,啜上二口满嘴生津;啜上三口,神清气爽。细细地品,入口微苦而甘甜,慢慢地啜,只觉清醇味美、芳香悠久,回味无穷。延祥孔坑茶还有一特点就是耐冲耐泡,泡上三五次仍茶味浓郁。有趣的是有人对正泡着的热茶,放上几粒大米,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饭粒。延祥茶用传统手工艺加工泡制,呈黄绿色,清香甘甜,有清凉解毒、止咳、提神、助消化、减肥和止痢等功效。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延祥村学风甚盛,明朝时期有多人外出仕官,外出仕官者有为博取皇帝欢心而进贡的。据《延祥村史志》载:延祥村人拔贡杨德安,任浙江金华知府时,因经常赴京,每次赴京时,便把家乡特产孔坑茶带上,供奉皇帝和大臣们品尝,大受赞誉,被作为贡品。因此,当地人又称它为“贡茶”。作为贡茶的据说是孔坑自然村中最好的三十大株茶树之产品。
据清康熙二十三年版《宁化县志•土产志》记载:“宁化茶最盛蕃,岁计数万斤”。清乾隆年间宁化人施命天以贩运木材和延祥村孔坑茶至广东销售而发财,成为当时宁化县城的大富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0日,台湾省为庆祝光复二周年而举办名产品展览时,特设福建馆,并指定宁化延祥村孔坑茶供展。孔坑茶自古名闻遐迩,但因受特定自然条件地域限制,产量有限,慕名者亦很难购到。
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和1956年,宁化孔坑茶连续两次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获得很高评价。至2008年,宁化县延祥村孔坑自然村有茶园10多公顷,年产茶20吨,有部分孔坑茶销往上海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