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纪初,尤溪人就开始引进和栽培茶树。由于尤溪县位于福建中部三明境内的山区,地处闽江西南侧,戴云山脉的东段北坡,界于北纬25.5度~26.26度、东经117.48度~118.4度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8.9度、降雨量为1570.3毫米,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有气候,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境内东西两面高山林立,森林覆盖率高,山脉纵横交错。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极适于茶树的生长,为茶叶天然优异质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尤溪茶农在长期的茶树栽培和野生茶利用过程中,培育和制作出质量优良、富有特色,为人们所喜爱的四大地方传统特色名茶,即汤川普济茶(苦竹茶)、华口水仙茶、音头山仙茶和明山圣王茶。在2000年尤溪县举办的特色产品展销会上,汤川普济茶、华口水仙茶、音头山仙茶和明山圣王茶被列为该县四大地方特色名茶。
(一)明山圣王茶
相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于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的灵山避难,见此地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水质清纯、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且山上有一湖,名曰:明山湖,湖水清澈见底。因而在此山的明山湖畔建寺庙,称明山寺。并引进优良茶种种于寺周,后当地百姓尊此茶为“明山圣王茶”。由于明山寺坐落在中仙乡西华村海拔约900多米的峰谷中,此地处灵山的山坳地带,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地气阴凉,常年得明山清泉滋润,土质属微酸性,这一自然环境孕育出的明山茶,有着茶色清纯、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的特色。“明山圣王茶”的采制近似于绿茶,但更精细些。初制工序为凉青、杀青、揉捻、炒干,凉青要求散发部分水分,经初炒、初揉、初成条后,再复炒、复揉,后置于锅内温火慢烤干燥。制作好的“明圣王茶”茶色明亮,滋味芳香爽口。至2008年,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一直保留着闽王在明山湖灵山寺庙周围零星种植的约100多株“明山圣王茶”树,从未扩种。每年只采摘春、夏两季的茶叶,各制茶约10公斤左右,属于庙产,无对外销售,仅供待客用。
(二)汤川普济茶
元朝年间,民间传说尤溪县汤川乡赤墓村张家祖母傅八娘素喜饮茶,溪滨村林真人为报答契母八娘恩德,于化身成佛之前,在普济寺周围播下茶籽,供其母享用。由于普济茶产于汤川乡赤墓村海拔900多米的普济寺周围及山上,故称普济茶。此茶尤以生长在普济寺苦竹林下的最佳,当地农民也称之为苦竹茶。苦竹茶生长处因清泉常年不竭,土质为黄红壤,加之每年产茶季节雾多、湿润,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的茶叶质优。普济茶年采三季,即清明茶采半开展的一芽二三叶(极为细嫩),夏茶采一芽的二三叶,秋茶采摘嫩度更小些。茶青采回即入锅翻炒,炒成至五、六成时,起锅趁热初揉成条,再入锅复炒,复揉,如此反复2~3次,直至茶汁充分挤出,条索紧结,入锅温火烤干即可。汤川普济茶成茶形似雀舌,汤色碧绿,香气清醇,滋味清甜又有微苦,冲泡五、六次仍清爽可口。汤川普济茶还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痰止喘、止泻、消炎及治腹胀和消食等功效,也有治疗浮肿的药效。故此茶叶是品味极高的清凉保健茶,也是尤溪县的名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普济茶的产量不高,20世纪90年代后年产汤川普济茶仅1.5吨左右,故此茶较为名贵。至2008年,汤川普济茶主要分布于汤川乡赤墓村的普济岩一带,分布范围约有1平方公里,已属野生状态,由当地村民零星摘采加工自用或出售。
(三)湆头山仙茶
明朝时期,传说有一客人路过尤溪县阪面乡漈头村,向陈家讨茶解渴,主人无茶,便端米酒代茶,客人很感激,临走时对主人说:“你屋后山上会有茶可采”。第二年主人上山一看,果然满山都是茶树,此后连年不绝,村人皆认为仙人所赐,遂名仙茶。该仙茶因产于阪面乡漈头村南的湆头山中上部,故村人又称之为湆头山仙茶。湆头山仙茶由于生长在海拔500~600米、丛林密布、地质阴凉、潮湿之处,所产之茶汤色青绿、味香,喝后甘甜、爽口、余味不尽,同时还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谙头山仙茶有两种采制方法,一种是采一芽的二三叶,将绿叶摊凉失水至软化,再进行杀青、揉捻,经复炒复揉成条索后,再炒干成茶。此种制法要求火温较高,成茶后芽叶部分焦红,冲泡后汤色橙黄,味醇和,俗称“红茶”。另一种是采成熟的新梢叶片直接锅炒,揉捻,炒干,制成粗茶。湆头山仙茶园历代相传,年代久远,茶质不变。至2008年,漈头村的湆头山仙茶树零星分布约13.33公顷,其中最大的一株老茶树胸围27厘米,树高3米多。漈头村的这部分茶树均已属野生状态,由当地村民自由采摘,零星出售。
(四)华口水仙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尤溪县中仙乡华口村村民朱开水从外地引进茶种培植,由于此茶产于海拔410米的中仙乡华口村,故人们称之为华口水仙茶。该茶树属小乔木,大叶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肉肥厚,叶质柔软,叶面隆起,有光泽,一般开花不结实,属于无性系品种。当地农民一般是采摘其成熟新梢一芽的四五叶或单叶,将青叶置于笳筣上晒至萎凋状态后,放在架上摊凉,然后做青,做青时间4~5小时,每隔半小时翻摇一次,当青叶茶香显露,叶绿变成朱砂红色并收缩成汤匙状态时,置于锅上杀青,使叶子柔软,有粘性,再趁热搓揉成条索,最后用焙笼焙干。华口水仙茶成茶外形粗壮,香气清纯,滋味醇厚,汤色橙黄,耐冲泡,深受人们喜爱。从清朝末年起,华口水仙茶逐渐发展到该村户户皆种,各家各户均有制此茶,每户至少产一担干茶以上,村年产华口水仙茶达10余吨。民国时期,华口水仙茶就负有盛名,当时此茶即销往厦门、漳州、泉州等省内各地,并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交通受阻,此茶无法销售出县,造成茶园荒芜,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此茶几乎绝种。1980年以后,尤溪县的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华口水仙茶得到重新开发,大面积种植,2008年华口村年产水仙茶约6吨。引种时种植的华口水仙茶至2008年尚存3株,最大株水仙茶树高近4米高,主干直径达11.5厘米,单株每次可采制1斤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