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事迹展览陈列馆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前林路,建馆于2008年7月1日,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由蔡氏家庙附属建筑区和蔡威故居两部分组成。
蔡氏家庙仪门正上方,挂着迟浩田同志于2008年1月亲笔手书的“蔡威事迹展陈馆”红木贴金匾额一块,长2.7米,宽0.35米。仪门正面两侧板墙上,挂着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面牌子。
与蔡氏家庙一墙之隔的,是蔡威故居。主体建筑分前中后及最后四大座。这是蔡威曾祖父蔡步銮(清朝议大夫、晋封通奉大夫、候选知府)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四个儿子兴建的。
故居正厅北侧前后两间是蔡威出生地点和他与薛品渲伉俪的卧室,也是蔡威童年少年生活及从福州、宁波、上海求学和参加革命活动回家时的居所。现卧室基本保持旧时风貌。
故居内,一幅《蔡威生平足迹图》展示了蔡威的主要革命足迹。他于19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县(今蕉城区)。1922年至1925年,先后求学于福州格致中学、浙江省宁波中学和上海惠灵英语专科学校。1926年冬,由中共福州地委介绍回宁德,开展党的活动。1927年,在福州被捕。8月保释出狱,往上海寻找中共党组织,化名“蔡威”。1931年上半年,蔡威参加上海党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学习,熟练掌握了无线电技术,同年11月,受党中央派遣,与宋侃夫、王子纲等同志秘密进入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此后,他成为了一把“隐形利剑”,屡建奇功。
隐形的赫赫战功
展馆中,一把剑柄上写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利剑,是镇馆之宝。一旁,一台老旧的电台发报机,则是蔡威建立赫赫战功的武器。
蔡威从1931年11月抵达鄂豫皖苏区政治、军事中心——河南新集,到1936年9月牺牲,先后担任中央军委鄂豫皖分委会参谋、红四方面军二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在无线电通讯技术侦察、情报破译、电台机务以及人才培养上,他屡显奇才,屡建奇功,为红四方面军乃至整个中国工农红军的高层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蔡威在无线电通讯技术侦破方面的杰出贡献,对鄂豫皖苏区及川陕时期红军的通讯工作,特别是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为确保红军主力部队信息畅通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935年3月,蔡威负责的红四方面军二台担负全军的无线电技侦工作。同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因为部队需要,身为无线电技侦专家的蔡威先后三次过草地。他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确保电台正常工作;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地监听、破译敌军无线电通讯密码,为中央红军顺利北上指明方向,被徐向前、陈昌浩等将领誉为军中“千里眼”和“活菩萨”。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也对二局给予高度评价:“二局,好样的。有了二局,红军长征就像夜里行军打灯笼。如果没有二局,长征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不幸的是,恶劣的战争环境以及长期忘我工作,严重损害了蔡威的健康。1936年8月底,他染上了重伤寒。9月22日,当部队到达甘肃岷县朱尔坪村时,无情的病魔夺去了蔡威年仅29岁的生命。
英雄“现身”引后人敬仰
由于地下革命和无线电技侦工作的特殊性,蔡威牺牲之后,他的真实身份成了一道难以破译的“密码”。然而,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寻觅在进行。
陈列馆内,一柄蔡威家藏石达开宝剑,是破译这一“密码”的关键。
1984年,党中央决定抽调部分老干部赴各省开展整党工作,时任中顾委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宋侃夫闻讯,主动请缨来到福建。他根据蔡威生前对他讲述的一些身世情况,其中包括这把祖传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佩剑,推断蔡威是福建人。宋侃夫把寻找战友亲属的重托,交给了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几经周转,1985年3月,终于在宁德找到了蔡威的亲属!同年6月,马文波将军亲自带领总参三部有关同志莅临宁德进行实地调查、核实。11月4日,福建省政府根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民政部的批示,正式追认蔡威同志为革命烈士。
1998年5月18日,在国家民政部和福建、甘肃两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蔡威烈士的遗骸从岷县朱尔坪村被迎回宁德蕉城。当烈士遗骸抵达蕉城时,数以千计的父老乡亲,肃然起敬,夹道迎接。
目前,蔡威事迹展陈馆二期工程已全面落下帷幕,增加红色文化回廊、场景式浮雕、中堂国画,增设第二展室,更新展板内容,改进了展板及陈列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