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记住来时路——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
2016-11-28 10:24:00 来源: 作者:袁锦贵

《绝命后卫师》是以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担任全军总后卫的红34师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在当年红34师组建出发的闽西,受到老老少少的热议,观众说:真是又想看,又怕看!想看是因为就像时空穿越回到80多年前,与牺牲了的祖辈、父辈相逢,太亲切也太难得,而怕看是因为每一集都可能看哭。这部充满正能量的好作品,打动观众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四个字:真情演绎。

闽西,是现在福建省龙岩市七个县(市、区)和三明市一部分县(市、区)的区域简称。这一区域内的所有县(市、区)都是当年的中央苏区。2014年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闽西红34师英勇斗争的故事鼓舞全党全军。《绝命后卫师》正意在通过影像还原这段历史真相,把红34师的革命精神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过去大多数人只是知道红军长征中湘江战役非常惨烈,但是对突破湘江天堑、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性感受不深,对中央红军冲破国民党上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从而化险为夷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更是缺乏深切体会。《绝命后卫师》对红34师的整编组建情况,临危受命担任红军总后卫的过程,以及41天经历的四场重大阻击战的时间、地点等,都依据史实材料进行了生动还原。红星纵队负重前行,又累遭敌机狂轰滥炸,昼伏夜行,一天前进不到40里,而国民党几十万中央军尾随其后,疯狂追击,红34师六千将士拼死阻击,用血肉之躯铺就了强渡湘江的长征路。电视剧通过对红34师师长陈树湘、敌27军军长李云杰等人物的刻画,把当时这种敌我双方胶着状态的对峙、红军所处的危急形势、完成阻击任务的艰难困苦、红军将士既英勇善战又视死如归的优秀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剧中没有出现红军和国民党军高层决策的情节和画面,没有出现八万红军的其他军团将士与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奋力厮杀,但是观众已经可以从剧情中感受到80多年前的那个初冬,湘江边寒风萧瑟,江水湍急,枪弹横飞,炮火连天,红军将士杀开一条血路,强渡湘江,突出重围的那种悲壮和惨烈!

剧作还刻画了以苏达清为代表的,诸如赖老石头、木子李、张桂雄、林氏三兄弟等一批真名实姓的闽西子弟形象。他们感受到苏维埃政府的好,认准了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因此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抛家舍业,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用鲜血和生命投了共产党的赞成票。这一切,又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客家人的硬脖子精神和精忠报国的家训族规。当年一门六烈士,妻子送郎当红军,父子、兄弟、爷孙三代投红参军的事迹,如今在荧屏上真实再现。赖老石头,一个以卖酒为生,视儿子为传宗接代的命根子的客家农民,从不自愿参军,到随儿投红参军,赴火线担任连长,毅然决然地率领战士,为坚守新岭阵地而英勇牺牲。他的思想转变,革命觉悟的提高,坚定信仰的养成,合情合理,感人至深。赖老石头上阵地前交代儿子:咱家的钥匙,为了怕生锈,老爸用牛皮纸包好了,放在咱家的门框上了。说完这句话,这位一直全身心地呵护着自己宝贝儿子的父亲,为了革命的胜利,用曾经挑担卖酒的双肩,担起了五连连长的职务,担起了掩护中央红军的神圣使命。他举起那只常为儿子掸尘抹泪的右手,庄重地给儿子行了一个军礼,作了最后的告别。此刻,四目凝视,万籁俱寂,山默水喑。然而,这对父子的眼神里却诉说着多少人间真情,喉头涌动着多少生离死别的谆谆嘱托。看到这,我不禁泪眼模糊,血脉偾张。这不只是一个赖老石头,而是当年无数闽西儿女拥护革命、投身革命的集中表现。它带给今天过上幸福安逸生活的人们多少反思,多少启迪!

80多年过去了,湘江边的炮火硝烟已归沉寂,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已成为传说,红军将士血染湘江的故事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民族复兴的新的长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电视剧《绝命后卫师》追忆这段辉煌壮烈的革命历史,就是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践行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