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是我国一支重要的民系文化,她有特殊的生成范围、表现特征和历史内涵。闽南文化的生成范围十分广阔,包括现有闽南金三角所在地厦门、泉州和漳州,以及龙岩、莆田、三明、宁德、潮汕等部分地区和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辐射浙江、海南、广西和雷州半岛等地,传播至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若以方言文化界定,闽南文化则以同操闽南方言的聚集地为区域范围。闽南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繁衍、传播与发展。
闽南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人把她概括为:多元性、开放性和奇异性,不无道理。在这里,我要再说几点。首先是闽南文化的区域性,这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是有形区域性;二是无形区域性。前者是地理上的概念,后者是语言上的概念。这是多数民系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闽南文化表现的更为突出。缺乏这一特征,就成不了闽南文化。尤其是闽南方言所表现的无形区域特征最为直接,因有其方言上的典型特征,方有闽南文化的实际构成。其次是闽南文化的民族性,这从一般意义上看,她似乎也不具有典型性,但实际上她却是闽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有两大重要价值:一是说明闽南文化承传于中原文化,以华夏"龙"文化为母体的本质内涵未变;二是说明闽南文化最原始地保留了中原河洛文化的原汁原味,这与中原广袤地区的中华文明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较大变异不同,闽南文化则意外地使中原文化得以最原始地存续下来。如语言上的河洛口音,就是闽南话的正音。意识形态领域,所谓"朱子过化"之地,使得闽南人在思想观念上非常正统地保留了民族的传统意识。在生活习俗和艺术表现方面,更直接地延续了古代民族的韵味。如南音、梨园戏和木偶戏等戏曲艺术,均为晋唐以来,中原民族戏曲艺术的正宗,至今在闽南地区传流不息,实在是中华民族艺术发展的奇迹。再次是闽南文化的海洋性,这是闽南文化的主要特征。因闽南文化与海为伴,以海为生,故表现出典型的海洋性。海洋性的文化特征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指:闽南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广泛性。多元性在于,闽南文化包含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异域文化。开放性在于,闽南文化是面向世界的,人类活动的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都洋溢着闽南文化精神。包容性在于,闽南文化容纳了人类大量的有益文化,如宗教上所谓"五教共祀"、"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就是其包容性的最好说明。广泛性在于,闽南文化是全方位的文化形态,包括各种软性文化和硬性文化,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应有尽有。
闽南文化的内涵表现十分广泛,成就辉煌。如闽南有正统、深邃和尖锐性的思想文化。据史料记载:"为泉、漳门户,地辟民聚,鸡犬相闻,缙绅杂还,号称?海滨邹鲁?"。闽南地区的"海滨邹鲁"文化传播者,首推朱熹,朱熹曾任同安主簿,知漳州,留寓泉州,过化闽南,播下了理学的种子,使闽南海滨成为传统理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其后相继出现了陈淳、真德秀、蔡清、陈紫峰、林希元、苏濬等一大批理学大师,故当时有"天下言易者,首推晋江"之说。可见,闽南地区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厚。与此同时,在闽南泉州却出现了一位中国封建晚期思想界最具反叛精神和异端品质的大思想家李贽,是他给闽南思想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其尖锐的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又如闽南的宗教文化,异常丰富,且不说世界几大宗教在闽南有广泛的传播,就是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或世界范围内久已绝迹的宗教,在闽南也能找到。最典型的是崇尚光明的摩尼教,在世界其它所有地区早已荡然无存,但在泉州竟然还有它的遗迹。闽南人大都是多教信仰者,其宗教的包容性很强,但闽南人一般都很难能分清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区别,他们似乎都不在乎这些,这是闽南人信仰的重大特点,当然还有其它许多特点值得研究。再比如,闽南的戏曲艺术文化,多数是民族艺苑的瑰宝。泉州南音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在世界古典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漳州的锦歌也具有浓厚的特色。闽南的梨园戏是唐宋时期的宫廷戏,却成为闽南的重要戏种。闽南的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及歌仔戏等,在闽南地区很活跃,很精彩,很古老,也很受欢迎。闽南还有很出名的高甲戏,前些年连获大奖,是闽南戏曲艺术推陈出新的产物。闽南文化种类繁多,不可尽述。如闽台开发史、华侨史、英雄人物、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的研究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闽南文化的许多领域作出了较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尤其是自首届"闽南文化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之后,厦门闽南文化研究所出了一套论文集和两本专刊,进行了较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研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较有效地推动了闽南文化研究的发展,成绩斐然。但毋庸讳言,我们的研究尚存在较多不足点和薄弱环节。其一,我们对闽南文化的定义和范围,尚在研讨当中,这有必要进一步搞清楚。其二,闽南文化历史体系尚未比较系统地建立,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三,各地的研究各自为阵,零敲碎打的多,缺乏整合,形成不了合力。其四,思想文化研究较薄弱,尽管闽南的思想文化蕴涵很深。但我们的研究并未深入,有的根本就尚未涉及,如泉州的易学研究。其五,闽南的开发史研究尚未整合完成,在这方面应出一套有深度的系统性力作。其六,闽南文化的许多统计资料缺乏,各地的统计资料有一些,但未以闽南区域的统一范围作集中统计,致使有些领域的研究难以进行。其七,对闽南文化的精神研究依然不足,而这方面的研究又恰恰是闽南文化研究的灵魂和核心,极其重要。如闽南人的"敢拼"、"爱拼"和重商、务实的创业精神,虽然在现实中已得到较好的发挥,但作为学术研究则达不到较高的层次。闽南人长期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熏陶下,在海港商业繁荣和海洋人文兴盛的促成下,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这都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很好去挖掘和提炼,使闽南人的优秀精神能真正得到发扬光大。总之,成绩是显著的,但问题依然存在,我们需要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自《何少川同志在第二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