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 “傀儡调”。
1952年10月、12月,泉州市文化馆遴选本地著名提线木偶艺师相继组建性质为“民营公助”的“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及“泉州木偶艺术剧团”。1956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县级市)合并“实验”、“艺术”两团,成立地方国营“泉州木偶实验剧团”。1960年4月,合并“泉州布袋戏剧团”,扩建为“泉州木偶剧院”。1972年8月,改名为“泉州市木偶剧团”。
该团为泉州市(地级市)直属国办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团址、剧场、文物陈列馆均设于泉州市通政巷24号。该团创立50年来,以传承古稀提线木偶艺术为主务。至今拥有《全本目连救母》等传统剧目七百余出和三百余支传统“傀儡调”曲牌及旋律曲调。且传承一整套表演“线规”及“压脚鼓”、“钲锣”、“嗳仔”、“拍板”等古稀乐器及其演奏方法。其偶像雕刻、粉彩等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美,且葆有“唐风宋韵”,为世所珍。
该团在继承、抢救古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从木偶的头像造型、形象构造、线位布局、操弄技艺、舞台形式及演出剧目的题材、体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与创造,极大地丰富、提高了提线木偶戏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出水平。相继排演了大量整理改编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神话剧、童话剧、现代剧、儿童剧、寓言剧,并先后十次参加由中央文化部举办的“艺术表演团体全国大巡回演出”,足迹几乎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创作演出的剧目神话剧《水漫金山》、儿童剧《庆丰收》,赴罗马尼亚“第二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联欢节”获集体二等奖(一等奖缺)和银质奖章;神话剧《火焰山》、童话剧《千桃岩》晋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分别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演出三等奖;童话剧《谗猫》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会演”,荣获文化部奖励;神话剧《太极图》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荣获“木偶剧革新奖”,并应调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神话剧《劈山救母》,小品《驯猴》、《钟馗醉酒》、《狮子舞》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黄奕缺同志荣获文化部“特别荣誉奖”及福建省“百花文艺一等奖”;童话剧《小黑小金落难记》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演出奖等多项奖励;现代戏《赴宴斗鸠山》、歌舞剧《元宵乐》、童话剧《千桃岩》赴克罗地亚“第32届国际木偶节”比赛,荣获最高奖――集体特别奖。2002年创作演出《古艺新姿活傀儡》,荣获国家最高奖“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黄奕缺荣获木偶表演、木偶制作两个单项奖。该团还多次晋京参加全国会演、调演、献演活动及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会”等重大艺术活动。
自19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该团数十次应邀赴罗马尼亚、菲律宾、香港、日本、澳门、新加坡、荷兰、台湾、法国、瑞士、韩国、朝鲜、英国、伊拉克、也门、阿联酋、阿曼、马来西亚、西班牙、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瑞典、丹麦、埃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演及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数十个国家及地区的上百家媒体对该团作过大量的专访和报道。所到之处,赞声不绝。
1986年、1999年、2000年三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的成功举办与2000年“中国木偶与巴西面具”联合特种邮票的刊发,使泉州提线木偶戏与泉州市木偶剧团声誉日隆。泉州市木偶剧团作为海峡两岸传承古稀提线木偶艺术的代表性团体,已享有日益广泛而崇高的国际声誉。多年来在频繁的境外交流及境内涉外工作中,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八五”及“九五”期间,连续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对外宣传先进单位”,并荣获文化部、国台办的通报表彰。该团现有团员50名,分设传统艺术队、少儿艺术队、乐队、美术制作室、艺术创作室及办公室。拥有以国际著名提线木偶表演大师黄奕缺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及传统“八卦棚”式,首创之“天桥高台式”、“人偶同台式”等三种舞台演出形式和相应的演出剧目。剧目精良,技艺精湛,队伍精干。能适应国内外各种演出活动需要。
该团历任团(院长)为:张秀寅、吕赞成、王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