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父郑芝龙,早年东渡日本,娶长崎平户女田川松为妻。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日,郑成功出生,乳名福松。
同年,郑芝龙随颜思齐等人到台湾,组织武装商船队,行贩日本和南洋各国,与明朝官府对抗。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初授海防游击,后升为福建总兵官,开府安平镇。崇祯三年(1630年),福松7岁,从日本回到安平,拜师读书,取名森。11岁时,其师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郑森作对,郑森即写出惊人之句:“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也。”老师十分赞赏。
郑森从小胸怀大志,苦读《春秋》、《左传》和孙吴“兵法”等书;经常练习击剑、射箭、马术,能文能武。15岁,考中南安县秀才;21岁,到南京进国子监,拜名儒钱谦益为师。
当时,明朝已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崇祯皇帝自缢死。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建立弘光政权。由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大举南进,形势危急。郑森见弘光君臣昏庸无能,不图进取,十分失望,返回福建。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二十四日,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郑芝龙与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改元隆武。郑森晋谒隆武帝,御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后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成功向隆武帝提出据险要、选将进取、通洋裕国的建议,深受赏识,被封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多罗贝勒博洛统兵自仙霞关入闽,浦城陷落。隆武帝出师至延平,闻仙霞关失守,出走汀州,被清军俘杀。九月十八日,清军攻陷福州,随即南进泉州。郑芝龙拥兵不战,不听田川松、郑成功的劝阻和部将的反对,决意降清,郑成功避居海岛,郑芝龙降清后被清军挟押北去。清固山韩岱驱兵至安平,纵兵烧杀,田川松殉难。郑成功目睹清军暴行,义愤填膺,毅然率陈辉、陈霸、洪旭等90余人于烈屿誓师抗清。随即前往南澳岛招兵,以厦门、金门两岛作为抗清基地。
为建立反清基地,郑成功视察要口,令筑寨堡,拨将镇守;联合各路抗清义军,分陆军为72镇、水师为20镇;建立“五军”制(各路军均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设局督造战船及大熕、刀、枪、盔甲等兵器,装备部队。郑成功治军严明,队伍勇敢善战。
在政治方面,郑成功尊永历帝为主,奉其朔号,持臣节礼待鲁王;在厦门建立政权机构,委任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及都事、承宣、审理等官,分理政务;又设“六察官”,纠察官吏,整肃吏治;建储贤馆,招贤纳士;设育胄馆,抚育为国捐躯的文武官员子弟。因此厦门“岛上衣冠济济,有升平之象”,为抗清志士所向往。
在经济方面,郑成功实行“通洋裕国”政策,在京师、苏杭、山东等处开设五大商行,“经营财货,以济其用”。先把内地货物集中到厦门,然后转贩日本和南洋各国;设裕国库和利民库,负责稽算东、西二洋的船本利息以及各行出入的银两。因此厦门财货充裕,物质基础雄厚。
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率军频频出击,转战闽、粤、浙沿海各州、县。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郑成功率军攻克云霄县城,活捉清将姚国泰;转攻诏安,进军潮州,击败许隆。广东揭阳、澄海等县纷纷归附。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大举南进,广东告急,永历帝诏令郑成功、李定国带兵入粤勤王。郑成功率水师南下,在广东揭阳、澄海打败清军。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乘虚攻袭厦门,郑成功回师,清军退走。五月间,郑成功率军攻海澄,在磁灶击败清漳州总镇王邦俊军;接着,又在小盈岭阻击清朝援军,获胜。随后,郑成功发兵攻取漳浦、诏安、平和等县。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率部攻占海澄、石码,围攻漳州城。因清军反扑,郑军退守要隘。清固山金砺带领清军攻袭,郑成功率领军民迎击,大败清军,金砺狼狈而逃。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8年)八月,郑成功挥师北上,任命甘辉为元帅,率水师攻福州;亲临城下督战,巡视闽安镇、罗星塔等地,筑堡驻军,扼守闽江口。十二月,郑成功军队攻罗源、宁德,甘辉击杀清将阿格商。
清廷在军事上进攻的同时,在政治上招抚郑成功。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廷遣使持“海澄公”印敕招降,郑成功拒不接受。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清廷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等人携带诏书,再行招抚,并由郑芝龙派郑成功之弟郑渡、郑荫同来劝降。九月,双方在安平谈判,郑成功拒绝清使要其削发、受诏的要求。清使又提出让出四府以安插部众的招抚条件,郑成功则要三省之地。双方僵持不下,谈判破裂。郑渡哭劝郑成功接受招抚,否则父亲及家人性命难保。郑成功不为弟言所动,并致书郑芝龙称,如家人遇害,只有缟素报仇。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清廷再次通过郑芝龙,派人劝郑成功归顺。郑成功给父亲的答复仍是:坚持抗清,决不投降。
为大举兴师北伐,进军长江,攻夺金陵以号召天下。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表奏永历帝,请命李定国出洞庭,会师江南;同时约鲁王部将张煌言出兵,参加北伐。同年五月初七日,郑成功颁布北伐令,要求将士精忠报国,对民众秋毫无犯;严禁焚烧淫掠;不准擅动民间一草一木,并禁止宰杀耕牛等,违者严惩不贷。十三日,郑成功亲统战船数千艘,从金、厦扬帆北上。六月,攻占浙江平阳,乘胜进围温州。因船队在羊山洋面遇飓风,遂移师舟山养兵、修船、筹饷。翌年五月,全军北进长江,攻崇明,泊船吴淞口。郑成功见清军在瓜州筑炮台,江中设“木城”与“滚江龙”,布防甚严,遂命先锋马信攻瓜州,张煌言等人从上流合击;选派善潜水者斩断“滚江龙”,开通江道,发兵强攻,一举克瓜州。瓜州既下,即命张煌言进军芜湖,亲自带兵攻夺镇江。沿江人民见郑军纪律严明,行伍壮观,赞为“天兵”。
接着,郑成功挥师直捣南京。张煌言挺进芜湖,太平、宁国、池州与徽州等府、县闻风归附,声势大振。
清南京城守将梁化凤诈称要献城纳款,甘辉等将领谏称,献城之说不可轻信,请速攻城,否则清援军一到,必“多费一番功夫”。郑成功自恃兵强势盛,认为清军非降即走,援军来,亦正好“邀而杀之”。于是便陈兵城下,等待清军献城。将士松弛战备,清军乘机于七月二十二日出城反攻。北伐军连战失利,甘辉、陈魁、张荣等将领阵亡,张煌言也战败。郑成功撤师回厦门。
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派大将军达素统领大军进攻厦门。郑成功领军迎击,达素兵败,退回福州。时郑成功料清廷将集中更大兵力来攻,金、厦小岛难以久撑,必须另辟基地。随即决定战略转移,出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
郑成功为抗议荷兰殖民者洗劫中国商船,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起,传令沿海各港澳,不准商船到台湾贸易,对其进行经济制裁。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荷兰台湾总督揆一派通事何斌到厦门,请求郑成功撤销禁令,允许通商。何斌向郑成功介绍台湾情况,转达台湾人民盼望王师逐荷复台的愿望。返台后,何斌又秘密测量鹿耳门港道,绘制台湾地图,献给郑成功。郑成功得图后,决心收复台湾,下令造战船,准备东征。
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郑成功召集将领会议,决定东征。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大军2.5万人,乘战船从金门料罗港出发。翌日,船队到达澎湖,遇大风,停留数天。为争取时间,郑成功鼓励将士破浪前进。四月一日黎明,船队驶抵鹿耳门港外。中午潮涨,由何斌导航,船队鱼贯而入,从禾寮港登陆。台湾民众见郑军到来,欢呼雀跃,纷纷送来酒食犒劳。
揆一见郑军突然登陆,极为惊慌,急忙组织兵力反扑。郑军将领陈泽督师在北浅尾痛击荷军,击毙上尉贝德尔,歼敌百余人;郑军水师也大败荷兰舰队,炸沉“赫克托”号,其余荷舰狼狈逃遁。郑军随即包围赤嵌城。揆一见势不妙,派人表示愿“年年照例纳贡”,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严正声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自应当把它归还原主”,并勒令荷兰人“立即离开全岛”。同时,遣通事吴迈等人往谕赤嵌荷兰城防司令描难实叮投降。描难实叮见大势已去,挂白旗献城投降。赤嵌光复后,郑成功乘胜进攻台湾城。揆一困兽犹斗,据城顽抗。郑成功采取围困战术,俟敌自溃。
围城期间,郑成功分派部队到各汛地屯垦,热情接待诣军营谒见的各社高山族首领,还亲到各高山族聚居地巡视慰问,受到热烈欢迎,“男妇壶浆,迎者塞道”。
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大元帅布·考乌带领援军来救,郑成功令水师在海上迎击,大败荷兰援军。荷兰军心动摇,有些士兵出城投诚;军中黑人携带武器投奔郑军,倒戈反荷。郑成功见时机成熟,便调集军队,用数十门大炮猛烈轰城。揆一势穷力竭,只好投降,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三(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然后带领残兵离开台湾。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领导军民大力开发与建设台湾。改赤嵌为东都,设承天府与天兴、万年两县,委任官员,制订法律;兴办学校,培养人材,发展文化。郑成功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布置军队屯田,谕令各镇按地“插竹为社,斩茅为屋,围生牛教之以犁,使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随后,又颁布《开垦条例》,鼓励文武官员招佃垦荒;严令官兵垦辟荒土,不许混圈民田,违者重罚;清廷“迁界”后,郑成功即驰令各地将官,招集沿海流离失所的数十万人到台湾安置,从事生产。还鼓励文武官员从事渔业、商业,建造大船,通贩日本与南洋各国;又令金、厦、铜山、达濠诸镇,冲破清朝海禁,同内地商民通贩,购运各地货物,转贩海外各国。在郑成功领导下,“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初,郑成功闻其父郑芝龙被害,十分悲愤。四月,又因部将拥其子郑经拒命,怒极。五月初八日遽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