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字文江,祖居福建侯官(今福州),后迁居莆田涵江。约生于唐开成四年(839年)前后,出身寒微,少年时,读书于莆田福平山灵岩寺。长大后锐意功名,于咸通十三年(872年)获举荐,北上应试。当时中原战乱频仍,考试未能如期举行,只好在京守候。考试恢复后,又因考官徇私舞弊,几次应试都落第。黄滔长期困顿名场,哀叹:“花当落第眼,雨暗出城天。”但仍不甘心,“莫道还家不惆怅,苏秦羁旅长卿贫”。只好流落京城继续等待。
仕途不得意,又饱尝流离贫困之苦,黄滔思想逐渐接近民众。痛恨为争权夺利而无休止的军阀混战,同情陷于战争和饥馑中的人民,写下“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的诗句。把平息战乱的希望寄托于唐王朝的振兴,仍然满怀希望地参加考试。乾宁二年(895年),黄滔终于登进士第。并踌躇满志地写下“莫论蟾宫无梯接,大抵龙津有浪翻”的诗句。但因各地藩镇争战,朝中宦官专权,政局动荡,朝廷无暇任命官吏。直到光化元年(898年),黄滔才被委为四门博士,是个闲职,无所作为,且客居异地,安危难卜。天复元年(901年),黄滔南归闽中,了却思乡之情。
黄滔回到福州,即被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辟入幕府,荐授为监察御史里行。在幕府中很受器重,对王审知的一些重要决策颇有影响。“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王审知正是采纳他的建议:“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关门天子”,保持福建政局稳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黄滔留心政事,主张政治要修明,刷新吏治,提倡廉洁俭朴的作风。认为:“以玉为宝兮宝之常名,以不贪为宝兮宝其可惊。”此外还主张起用公忠体国的人才。王审知治闽时,采取的一系列开明措施,与黄滔的影响分不开。
黄滔是晚唐五代时期的知名诗人,主张诗文应重内容,贵实用。鉴于当时“尚辞而轻质”、颓靡浮华的诗风,呼吁诗人应“先立行,次立言,言行相扶,言为心师,志之所以为诗”。因此,后人称誉其作品是“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和郁郁,有贞元、长庆风”。黄滔擅写碑铭,当时闽中碑铭几乎尽出其手。这些碑铭对后人研究晚唐、五代的历史和典章制度具有参考价值。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黄滔回到莆田定居,直到70多岁去世。传世诗文有《黄御史集》8卷。《唐书·艺文志》记载的《黄滔集》15卷和《泉山秀句》30卷均散佚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