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华白氏源流及播衍
2015-10-24 00:00:00 来源: 作者:

凌文斌 白文艺

  

  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研究表明,中华白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据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我国汉族人口达115940万人。中华白氏按0.29%比率计算,已达336多万人,加上海外各聚居地的白姓人,全世界的白姓人口已超过400万人。

  关于中华白氏的起源,史载主要有三:

  一是白阜之裔。白阜,号应龙,雍州南塬(今陕西省凤翔县尹家乡槐原村白家台)人,被尊为中华白氏始祖。白阜辅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擒蚩尤,为炎黄通水脉,随“二帝”南下繁衍生息,已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美谈。然有关白阜的后裔世系及其名讳至今仍传说模糊,尚无据可稽。

  二是出自姬姓。西乞术、白乙丙并非孟明视之子,而是蹇叔之子。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春秋时秦国名将,其小儿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因春秋时秦国建都于雍,故此支白氏形成于今陕西省凤翔一带。

  三是封地为姓。白公胜的后裔子孙以他的封邑为氏,逐步蕃衍成为楚国的大姓。

  中华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在《家礼大全》、《百家姓》、《中国姓氏大全》、《白氏族谱》等书中均有记载,白氏发源于陕西,郡望冯翊。下有两大支系,北方白氏望出山西太原,南方白氏望出河南南阳。全国各地白氏还有许多堂号。如,河北南宫、河南洛阳白氏堂号分别为“思命堂”和“白香山”。

  秦汉时期,中华白氏有迁徙今山东省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徙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白耸。宋明时期,有迁徙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福建、河北及东北、西北、江南、西南等地。如今,中华白氏分布很广,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较多,这四省白姓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65%。实地考察可发现,衍派冯翊、太原、南阳、洪洞的标志,在白氏的庙宇、祠堂和民宅里随处可见。

  在我国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白姓人。北魏时河西胡及山胡有白氏;西域有白氏,为龟兹王之姓。唐代曾封突厥人白元光为南阳郡王,其后裔姓白;在吐谷浑人中,其酋长名为白承福,姓白;宁朔两府留后(官名)白可久,归顺唐朝后被赐李姓,历史上以李姓知名。宋代西夏人有白姓。北宋时留居河南开封的犹太人有白姓。元代西域纥域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时人谓白为察罕,被元仁宗赐姓白。明代云南元江府因近罗必甸(今元江西南)土寨长官副长官、归化(今彝艮境)司土司,均为白姓,系彝族。清满洲镶黄旗有白姓,世居抚顺;清蒙古镶黄旗有白姓;辽宁岫岩县巴尔虎蒙古旗有白姓;新疆锡伯族巴雅尔氏,汉族为白、拜二氏;云南鄂伦春族白依尔氏,汉姓为白。此外,佤、畲、苗、壮、高山、东乡、布依、哈尼、保安、土家、朝鲜等少数民族,都有白姓人。

  白姓入闽始于唐末。明嘉靖河南《固始县志·隐逸》载,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18姓中有白姓。将乐县新编《白氏族谱》载,白氏源于本县十九都江田世系,先祖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十国时入闽。《泉州府志》、《南安县志》和白叶街《残谱》载,元末明初,山后利州(川北)白氏,随朱元璋入闽,世袭泉州镇抚,裔孙分别徙居福州、泉州和南安。《兴化府志》、《莆田县志》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河北涿州白氏随军拨充兴化官宦,裔孙随郑和下西洋,因功授兴化府卫所副千户、平海卫指挥。永泰洑口后亭《白氏族谱》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始祖白氏由延平徙居永福(今永泰)后亭村;其先祖来自中原,随军征战,因功到延平任卫官。浙江平阳和福鼎沙埕《白氏家谱》载,窑头先祖系原居于江西南昌府網巾巷的大元进士,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因到泉州府任理刑官,兼理同安事务,遂落籍于同安窑头。另据白嘉祥《白氏尚贤堂家谱·序》(厦门图书馆藏)载:“族本河南固始县,迁移江西乌衣巷(待考)。兴公兄弟先祖官宦银同,此乃宇之根也。”银同白氏鼻祖苗菴(讳兴,同安举人、任南京国子监助教)第三子白逸宇,讳应顺,因家人有官事,怕受株连,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携子温泉、华泉并孙一家10余人,由同安从顺里三都二图窑头村(今西柯乡瑶江村),徙居安溪县依仁里福海乡后林。二世祖白温泉,旋移居榜头乡华汤(今龙门镇榜头村),垦殖生产,繁衍生息。“南阳派衍银海子孙奕世,榜头聚族华汤肇基创业”,描述了其先祖的迁徙经历。安溪白氏同为一支,现繁衍裔孙(含外迁宗亲)15万多人。 

  早在明清时期,闽粤白氏就迁徙至台湾岛定居。《台湾通志》(1969年6月版)载:“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等书载:“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系迁台达200多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泉州白祖孙等入垦台北县五股乡德音村蓬莱。嘉庆年间,泉州白姓族人垦台北平溪乡平湖村。道光二十年(1846年),安溪白姓族人白其祥随父母迁台,入居艋舺经商,创白隆发染房,兼营福建、台湾两地贸易。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台北市、台北县及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现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目前,在台湾姓氏排序中,白氏居第64位,仅安溪榜头白氏在台裔孙就达3万多人。此外,台湾白姓亦有其他起源。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派兵讨伐东势角方面的泰雅族时,老屋峨社的头目由于坚守中立,暗助官兵平乱,被清廷赐姓白。日本侵台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姓白川,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亦选用汉姓白。

     中华白氏走出国门,徙居世界各地。明清时期,居住在闽粤和台湾白氏先后迁徙至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地开拓,并陆续徙居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及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朝鲜、韩国白氏脉系根在中国,与白居易同祖同宗,是白季般(居易叔父)之子宇经的后裔。如今,朝鲜和韩国共有白氏70多万人。韩国1985年统计数字表明,该国共有姓氏274个,其中白氏309578人,按人口数量居第27位。今住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东干族,系19世纪70年代由中国西北部西迁,现有回民白氏数万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共有白氏5万多人。日本、缅甸、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许多白姓人。

  (摘自《福建史志》2009年第5期)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