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闽台张姓亲情浓
2015-10-24 00:00:00 来源: 作者:

  一、张姓源流

  张姓主要源自黄帝第五子挥。《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氏族总部》: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二:挥、夷彭”。“挥造弧矢,封于张。”黄帝第五子挥,夜观弧星座如弓,得到灵感,发明弓和矢,黄帝用以战胜蚩尤,赐挥以弓正之官,封于青阳。挥子二:昧、般,承弓正之职,主祀弧星,后世子孙以弓长为张姓,尊挥为张姓始祖。

   张姓还有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通志?氏族略》:春秋时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张氏除少数留住原地外,多数随三国迁都而各自随迁,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张氏有许多衍派和堂号。“清河郡望”或“清河堂”,源于张挥封地青阳,后改为清河,唐置清河县来。“百忍堂”源于唐张公艺九代同居,唐高宗亲到其家了解和睦相处秘诀,张公艺连写100个“忍”字,传为美谈。以忍处世,以忍养生。

   张挥95代孙,即张良16代孙张,仕晋封壮武公,其裔孙由吴郡经浙江绍兴鉴湖入闽居晋江张林,为福建泉州张氏始祖。其后裔张延鲁,据明成化十年《金门青屿张氏族谱》载:“盈公生昭公,昭公子二:长延斋,居五店市湖中;次延鲁,居泉州大寺后,子镜斋。镜斋生九子(仁、义、礼、智、信、恭、敬、逊、让),分支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同安、漳浦、云宵,子孙众盛,文武科第”,发展为泉州各县望族,人丁科甲昌盛。晋江张林祖祠内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三代进士”等20多方匾额,被称为儒林祖祠,遂有儒林派之称。

   张良22代孙张陵,字文古,迁光州固始,子张龙、张虎,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张虎,字伯纪,官指挥使,居漳州开基。裔孙张开甫,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官参议大夫,宋亡隐居西林(今云霄县火田乡),为西林始祖,今传至20多代,后裔多移居台湾,留村有4500多人。光甫五世孙得仁入赘廖家,开创两岸张廖清武堂一派。

   张挥117代孙张端,字臣楷,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入闽,居宁化石壁菖藤村,为宁化张姓始祖。端子孟祥、仲祥。仲祥子邦钦,邦钦子悦国、宾国、仕国。宾国子扬德。扬德子化龙居宁化石碧村,化凤迁福州,化孙官中宪大夫,迁居上杭县官店前上吉街,为上杭张氏始祖,其墓仍在西黄村。化孙有子18、孙108,子孙东渡台湾很多,尊张化孙为闽粤台张姓“大始祖”。

  二、 两岸情浓

   全国张姓人口一亿多,台湾约150万人,占台湾姓氏人口第四位。台湾谚语“无张不成乡”。现略举各地族谱、祠堂记载:高雄张丁铸,祖籍晋江盘敬乡,两地共用昭穆:“孟彦启公元,永建乃佳美,市二充孙子,继□依克世。”台中张基盘祖籍南安前盘乡,两岸同用昭穆:“永成家煌烟,茂柄圻锡泽,松耀基银汉,桂焕境铜江。”花莲县张瑞川祖籍安溪积德乡,两岸共用昭穆:“天命启光,延永建乃,佳孙于维,牟昌克世。”

   张氏家庙与客家台胞宁化石壁,位于武夷山东麓,为闽赣交通要道,古代中原南迁移民在此生息繁衍,形成客家播迁各地。石壁被誉为“客家祖地”。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上、下二祠装修和族谱重修,均得到由此迁居台湾族亲的支持。1990年上祠十修族谱,陈塘湾张荣保居台后裔启明、启中兄弟,连塘张胜勇居台后裔耀发等捐资出版,家庙内“棠棣并茂”等匾额,表彰和祝贺台湾族亲捐资修缮家庙及居台后裔辽边等兄弟高寿。1993年下祠第14次重修族谱,也得到旅台族亲国志、国乐等捐资支持。两岸族亲情浓浓。

   两岸德远堂福建南靖县和台湾台南县,各有德远堂。张化孙9代孙张小郎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携妻华氏、子光昭,开基南靖塔下村,建祖祠德远堂。明末起子孙侨居泰国、越南、印尼等国渐多。9代孙张文羡,随郑成功军队定居台湾。清康、乾等朝先后20多人去台。同治九年(1870年),张石敢在台南按南靖祖祠规格建德远堂,两岸宗亲经常互相探望。1905年、1947年,张石敢后裔两次捐资修缮塔下村祖祠、祖墓。

   两岸世英堂族亲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张化孙曾孙张念三郎由广东大埔移居南靖曲江河坑村,为曲江张氏始祖。正德五年(1510年)建祖祠“世英堂”,至今保存完好。13代孙张志达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台湾嘉义大排竹,随后多人渡台,目前人丁兴旺。两岸共同昭穆:“清河肇基,光明世英,崇宝德政,昌大家声,洽穆绵盛,兰桂长荣,仁义礼智,元亨利贞。”两岸均传至荣字辈,族亲常有联系。

   两岸马堂张氏张文通于元末明初居石壁马塘山下铁寮窠,山对面建张家祠堂,马塘山改称马堂山,后裔播迁平和、龙溪、南靖、云霄和粤东各地。其在平和县族人聚居地亦称马堂山铁寮窠。谱载:12代张杰、张火移台,此后代有移居,同治九年于台中县建张氏祖庙“发祥堂”,每年春、秋、冬三祭。“发祥堂”成为马堂张氏团结之核心。

   两岸大村郑成功驱荷复台,其渡海舰队中水手、舵手,多是惠安大村渔民,最著名舵手张虎、张大竹等人,随军任职的惠安人张士榔等,及乾隆朝台湾水师副将惠安县崇武人张勇等,在台立业,因此崇武、大很多渔民渡台开发渔场,从事捕鱼、贩运和商业,聚居基隆三沙湾,命名大新村,现有一千多人。

   两岸张襄惠裔孙唐名相张九龄弟九皋7代孙崇纪,迁居惠安县张坂镇,传至性佑,于元末分支延寿里(今东岑、东桥、净峰等镇)。崇纪裔孙张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惠,著《小山类稿》等传世。此支六百多年来繁衍子孙六万多人,其中外迁各地二万多人,居新、马、泰、菲和台港澳几千人。近年来,居台张氏后裔多次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教育等公益事业捐资。旅居金门、台湾张氏,先后于1995年、1996年组团回乡谒祖省亲。

   两岸仙游张姓族亲自唐代始,张氏入仙游初祖达43宗系,目前居仙游5.4万人,居台湾和新、马、菲、印尼等2000多人。台湾著名实业家张承璜先后捐资一千多万元,为仙游建十多座小学和公益事业,国家民政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张承璜、杨雪吟夫妇“德高望重”、“乐育英才”金匾。印尼张清泉先后为仙游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捐资四千多万元,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其“重教兴学”金匾。

   两岸张公祖墓张公名汝武,字勇省,墓在同安东园香山上,上刻“澎湖列祖”,表明张公墓系同安东园和澎湖东吉屿张姓族亲共同祖墓。《东园张氏族谱》载:张汝武等同辈多人于清初去澎湖垦荒捕鱼,各自建立家业,汝武子五,均成家立业。张汝武暮年带小儿子张吉回同安东园故里,返乡前制作了黄玉雕小龟一对和分别镌有篆体“父”、“母”二字的灰玉印章二枚,作为两岸后代子孙认亲信物。雄龟、“父”章带回同安,雌龟、“母”章留澎湖。今张汝武裔孙张鸣油家中仍保存着雄龟和“父”章。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