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编纂出版了“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该丛书由《风展红旗——福建历次党代会纪略》《奋斗华章——福建重大党史事件》《遍地英雄——福建革命英雄纪略》《英雄赞歌——福建建设楷模时代先锋纪略》《百炼成钢——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图志》五部专著组成(以下分别简称《风展红旗》《奋斗华章》《遍地英雄》《英雄赞歌》《百炼成钢》),全面梳理了1921至2021年间福建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就,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历史阶段,构成一幅系统完整、纵贯百年的福建党史发展图。总体而言,丛书立足福建地方实践,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教育功能,可称为福建党史研究的学术佳作。
一、历史价值:系统呈现福建百年党史进程
“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最突出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地区百年奋斗历程的系统性梳理和全景式呈现。丛书按照主题分卷,通过五部专著对党史资料进行分类整合:《风展红旗》系统整理了福建历次党代会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呈现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人民推进革命进程和探索建设路径的历史轨迹;《奋斗华章》梳理了建党百年来发生在福建的重大党史事件;《遍地英雄》《英雄赞歌》分别记录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百炼成钢》则集中介绍福建党组织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旧址,展现其历史背景和所承载的重大事件。丛书系统揭示了福建地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完整历史进程,为福建乃至全国的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方范本。
在彰显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深入挖掘福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一方面,丛书展现了福建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譬如,《遍地英雄》对林祥谦烈士在“二七大罢工”中的英勇事迹进行了详细记述。林祥谦是福建闽侯人,在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后牺牲的第一人”。又如,《奋斗华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再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上杭县古田镇与闽西红军将士共同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历史场景,凸显福建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丛书也展现了福建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英雄赞歌》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其中“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谷文昌的治沙事迹尤为典型。面对解放初期东山岛风沙肆虐、百废待兴的困境,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①的坚定决心,带领干部群众开展科学治沙,创造了生态建设的典范。这一事迹充分体现了福建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埋头苦干、造福一方的担当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奋斗华章》一书中专设“敢为天下先:福建改革开放——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章节,对福建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的历史功绩进行记述,展示了福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前赴后继、在建设年代艰苦创业、在改革年代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彰显了福建作为革命老区、侨乡和改革前沿阵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的另一历史价值在于建立了从区域视角研究党史的独特范例。相较于全国性的党史著作,丛书立足福建本土,既体现“国家叙事”,又融入“地方视角”。丛书不仅关注党中央重大决策在福建的落地实施,也深入描绘福建各地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实践,实现了国家史与地方史的有机统一。譬如,在叙述中央红军长征历史时,《奋斗华章》着重凸显福建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重要地位,详细记述长征前夕长汀、宁化等地的集结准备和战略转移过程。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闽西地区承担了关键的后勤保障任务,书中再现福建苏区人民倾力筹集粮款、踊跃支援前线、含泪送别红军的深情场景。这些细节描绘丰富了长征起点的历史内涵,印证了“军民鱼水情”在取得长征胜利中的关键作用。又如,在讲述改革开放历史时,丛书通过福建的生动实践折射全国的变革进程。《奋斗华章》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所倡导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这些内容不仅构成福建改革发展的重要篇章,也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实践根基提供了独特的地方视角。可以说,丛书以福建为切入点,将地方党史同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既为福建党史研究提供系统性框架,也为全国党史研究提供以区域观照全局的方法论范式。
二、学术贡献:编纂创新与史料整合
“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在编纂体例和结构设计上体现出创新性、系统性。首先,按主题分类的体例本身就是一大创新。传统的党史著作通常采用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而丛书突破常规,分别从会议、事件、人物、遗址等不同角度对党史内容进行编排。这种分类编纂的方法使得同一主题下的历史要素得以融合。譬如,《风展红旗》梳理了福建历次党代会的相关信息,读者可以沿着党代会这一主线了解福建党组织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状况;《奋斗华章》展示了建党百年来发生在福建地区的重要事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样的结构设计能避免单一编年史可能产生的琐碎感,使每一本著作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主线,既相对独立又共同构成福建党史的完整图景。其次,丛书内部著作的编排体现出系统性、逻辑性。譬如,《遍地英雄》《英雄赞歌》分别按照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事迹:前者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阶段依次介绍革命烈士和英雄模范;后者则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后各个领域的先进典型,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先锋模范,基本按照年代顺序进行介绍。同时,两本著作兼顾党政干部、军队将领、基层党员、群团人士等多元群像,以全面展示福建模范人物的风采。这种编排方式使读者能清晰把握福建党员干部在不同时期的使命传承及其时代特征,从而凸显出党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最后,丛书注重图文结合、叙议结合,增强了可读性和学术性。譬如,《百炼成钢》采用图志形式,不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史料,还通过考证说明每一处旧址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载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动。这种图文并茂的编纂方式在增强可读性、吸引力的同时,兼顾了史料的严谨性、权威性,体现出党史编纂“形象化”与“学理化”的有机统一。总体而言,丛书在编纂体例上的探索与突破使福建党史的展现更加立体、生动,是党史研究领域一次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除了在编纂体例和结构设计上别出心裁之外,“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在资料收集和数据考证方面也颇具匠心,展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福建革命史料散见于各级档案馆、博物馆及口述回忆中,编纂团队开展了史料挖掘与整理工作。从丛书的后记可以看出,编纂团队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福建省档案馆馆藏、各地党史县志以及老党员访谈记录等一手材料。譬如,在记述福建历次党代会时,编纂团队不仅查阅了《福建日报》的公开报道,还发掘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档案馆等单位和机构所留存的相关史料,从而完整呈现历届党代会的发展脉络。在《遍地英雄》中,许多革命烈士的事迹材料是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得到的,如长汀县档案馆馆藏的红军烈士名单、闽北苏区老红军后代提供的口述史。正是凭借扎实的史料挖掘工作,丛书才做到史实准确、细节翔实、论述得当,为福建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三、现实意义:为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实践指南
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既要掌握宏观的党史脉络,也要深入体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以丰富的福建地方党史为素材,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福建故事,有效提升了党史学习的感染力、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教育意义。一是丛书为福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提供了地方性教材。相较于全国通用的党史书籍,丛书收录的都是发生在福建本土或与福建息息相关的事件,能使福建党员干部在阅读时产生亲切感。譬如,《英雄赞歌》详细记录了廖俊波扎根山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以及勤勉敬业、鞠躬尽瘁的事迹。党员干部在学习廖俊波的故事时,很容易将其精神品质与自身工作进行对照,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行动自觉。又如,丛书中附有大量革命旧址的图片,如福建长汀松毛岭战斗遗址、闽侯县林祥谦烈士陵园、闽西古田会议旧址等,其中不少是福建党员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中曾亲身瞻仰过的红色圣地。当他们在丛书中再次重温这些旧址的历史故事和背景介绍时,学习体会将更加深刻。可以说,丛书为福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套量身定制的党史学习材料,使党史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实效。二是丛书对于全国的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示范意义。福建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丛书通过讲好福建红土地上的故事,丰富了全国党史教育的素材库。譬如,方志敏、陈树湘等革命先驱以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召后人;古田会议彰显了坚持真理、整风肃纪的优良传统;谷文昌、廖俊波等先进典型体现了共产党人心系群众、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上述事例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丛书对这些精神的系统性呈现,有助于引导广大党员从中汲取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党史研究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在“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丛书具有重要的资政意义,可以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历史借鉴和智慧启迪。丛书总结与提炼的历史经验对于福建乃至全国的工作都有参考价值。譬如,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沿海军民共建防空洞、人防工程的故事,提醒当代干部要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动员;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初期厦门经济特区既大胆闯又稳健改的经验,启示改革者在推进新时代改革时应继承“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辩证方法。此类以史为鉴的内容能帮助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治党、治国的智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丛书特别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17年半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这些都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通过重温这些史实,能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在基层实践的源头和逻辑,进而增强推动改革发展、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丛书具有深刻的党性教育功能,能以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砥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烈士在“白色恐怖”中坚守信仰、慷慨赴死的事迹,有助于激发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不畏艰险的意志;谷文昌、廖俊波等榜样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形象,则能鞭策党员干部检视自身党性,提升为民服务的责任感。特别是福建英雄模范身上所体现的“滴水穿石”“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作风,正是新时代深化党性教育所倡导的担当精神。这些具体而鲜明的正面典型为党员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有助于将党性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
“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新时代党史研究和红色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丛书在内容整合和体例设计上的探索,为地方党史编纂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特别是丛书将地方党史与全国党史相衔接,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方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利用地方史料与国家档案进行相互印证等相关做法,可以为构建地方党史的内容框架和叙事逻辑提供范式借鉴。此外,丛书的公开出版与发行为学术界深入研究福建党史乃至中共党史奠定了资料基础。众多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可将此作为起点,进一步拓展专题研究。譬如,可以对书中提到但尚未详尽分析的某些事件展开更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或对某些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理论升华和提炼,从而推动福建党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传承和公众教育方面,丛书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书中系统梳理的史实资料和鲜活生动的历史叙述,为红色题材话剧、影视作品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础和灵感来源。未来,林祥谦、谷文昌等典型人物的革命事迹有望在更多作品中得到生动再现,而丛书所提供的权威史料将有助于增强此类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和精神感染力。不仅如此,丛书所收录的大量旧址照片和英烈事迹,为福建各地红色纪念馆、党史馆的布展提供了史实支撑,进而促进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丛书的价值将愈发凸显。
概而言之,“建党百年 福建党史”丛书凭借翔实的史料、系统的编纂以及深刻的论述,全面展现了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走过的百年征程,为福建地方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在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丛书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教科书。它通过福建一省的历史切片,映照出党和国家的奋斗华章,并在党史研究和党史教育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在丛书的启迪与推动下,福建乃至全国的党史研究将不断深化,为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以及服务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持续不断地提供思想支撑和历史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