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聚居古姓30000余人,在台湾姓氏排名中位列第75位,人口遍布岛内各县市,尤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为最。据陈绍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第一册及潘英著《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等资料显示,早在1956年9月台湾的古姓人口共4000人,实际人口应有16000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0.2%,是台湾“本省人”的第69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34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24大姓。资料还显示,在全台21个县市中,古姓在桃园县为第 34大姓,在台东县为第36大姓,在新竹县和苗栗县为第 38大姓,在花莲县为第41大姓。台湾古姓相对“福佬人”、“外省人”和“其他省人”而言,在“客家人”及“先住民”中占重要比例。
台湾古姓有来自大陆的汉族和世居台湾宜兰、花莲县的高山族。而自大陆迁往台湾的则可以台湾光复(1945年)为分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其中祖籍或原籍在广东省的有90%,且大部分是客家人。在荷兰人入侵之前,台湾已有汉人来居。清初虽颁有禁海令,但由于或禁或弛,难阻偷渡者之外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但同时采纳水师提督施琅建议,渡台人须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并得台湾防海同知认可后,始可放行,且均不准携带家眷;又以“粤地屡为海盗渊丛”为由,禁止潮惠人来台。禁令维持将近100年才解除,当时正值移民风潮最盛之际,此举确实严重影响潮惠两府的客家人来台。不过,闽西、闽南及广东嘉应州四县的大量客家人仍按照规定,顺官道而来。康熙三十五年施琅死后,禁令渐弛,粤籍客家人冒险偷渡来台者为数更多。即以古氏赴台先祖而言,就有200多户,对台湾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5年,据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的古国瑞先生在编辑古氏文献丛书第二部——《古氏渊源暨分支》时采访台湾全岛而得到的不完全统计,在台湾光复前,古姓迁台开基者约有160多人。其中福建省平和县1人、广东省梅县40余人、广东省五华县74人、广东省蕉岭县近40人、广东省陆丰县4人、广东省惠来县1人。据台湾古氏现存族谱显示,古氏最早赴台时间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7年)。桃园县杨梅《古氏族谱》载:二十七世达先公于康熙四十七年自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鲤鱼江高车子迁徙来台,创业于桃园县杨梅镇上田心营盘脚。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初,福建省长泰县人朱一贵联络黄殿、李勇、关外等人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占领全台,称中兴王。时有广东省五华县义民古兰伯、古芬兴随起义军人台,居住于淡水港东西二里处。康熙年间来台者还有:广东省蕉岭县谢碑古辛伯,迁居中部沿海;梅县伯公凹古九佩,迁居苗栗县通宵镇;梅县古弘贵、永祥、凤祥、兰祥等。
雍正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五华县龙玉湖约古登昌、凤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窝;五华县梅林约古兰桂、古传先,居关西上横坑;蕉岭县长潭古禄祥,居苗栗县铜锣镇;蕉岭县高塘古玉行兄弟,居苗栗县后龙;梅县樟树坪古敬儒,居龙潭三坑。
乾隆年间迁台者计有: 广东省五华县琴口古通俊兄弟,居龙潭;贮河石古今成兄弟,居板桥;华阳古兰超兄弟,居龙潭。 蕉岭县高塘古献来,居丰原;黄土村古廷启,居霄里;谢碑古日鼎,居高雄市美浓镇。梅县古君球兄弟,居关西;摺田古奇耀,居高雄市美浓镇; 古田古名成兄弟,居大雅,古庄鼎,居屏东县车城;大立古尚英6兄弟,居树林山佳;松口镇古登淳叔侄6人,居龙潭大坪;樟树坪古熙琏兄弟,居龙潭八张犁。陆丰县古典章,居新竹县湖口镇,古秀章居苗栗县三湾;黄塘古应先,居彰化永靖。惠来县古儒友,居苗栗县铜锣镇等。
嘉庆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五华县古运高、运义、运章、顺祥、继祥、钦就、云龙、云祥、兴周、康逊、振逊、麟昌、中纯、世雍、芳魁等。梅县古凤彩、玉达、秀生、秀凤、福山、禄山、寿山、鹏奎等。蕉岭县古亮铧、亮保、炳务、昌发、芳龄、乾生、庚达等。
道光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五华县古庆云、祥云、寿云、荣耀、宗耀、板耀、阿八、意元、章元、学元、运挢等。陆丰县古承立。梅县古集东、记伯等。
同治年间迁台者有广东省五华县陂坑古春光,居新竹县北埔。
光绪年间至日本统治时期,有广东省五华县贮河石古汉端,迁居桃园县;古阿义经基隆到苗栗县大湖开基。
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台湾光复。广东省梅县人古飘萍等随前进指挥所入台,进行台湾的接管工作。之后,广东梅县籍大律师古云琼、广东五华县籍警官古奠基、广西马山县籍飞行员古可模、江西寻乌县籍教授古芹斋、江西上犹县籍军医古章文等大批古姓军人、警务人员、律师、学者赴台。特别是在1948—1950年期间,国民党部队中许多古姓高级将领前往台湾,如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古作邦将军、古游生将军,江西省遂川县樟木坑古田才少将,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古焕谟将军,广东省梅县古辉文上校等。其间入台的除了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南方诸省古姓外,还有陕西、贵州、四川、重庆、河南、山西等北方古姓。在这期间赴台且知其下落者,计有400余人,相当于清代来台开基古氏之半数,尤以广东省居多。